基于新课改适应性的中学地理教师素质的阶段提升研究--以遵义市中学地理教师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8页 |
·推进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5-16页 |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需要 | 第16-17页 |
·适应地理课程自身特点的需要 | 第17页 |
·遵义市地理教学的现实需要 | 第17-18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人本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激励理论 | 第20-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1-22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22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22页 |
·统计分析法 | 第22页 |
·研究的资料来源 | 第22-2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国内外教师素质研究综述 | 第24-39页 |
·国外教师素质研究 | 第24-26页 |
·有关教师职业角色素质的研究 | 第24-25页 |
·有关教师职业素质特征的研究 | 第25-26页 |
·有关专业机构对教师素质的研究 | 第26页 |
·国内教师素质研究 | 第26-30页 |
·有关教师素质定义的研究 | 第26-27页 |
·有关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 | 第27-28页 |
·有关教师素质标准的研究 | 第28页 |
·有关地理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 | 第28-29页 |
·有关地理教师素质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9页 |
·有关地理教师素质提高途径的研究 | 第29-30页 |
·对教师素质适应新课程实施的研究综述 | 第30-31页 |
·对新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30页 |
·对教师素质与新课程适应性的研究 | 第30-31页 |
·地理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 | 第31-39页 |
·地理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 第32页 |
·地理新课程目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 第32-33页 |
·地理新课程结构与功能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 第33-34页 |
·地理新课程实施和评价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 第34-35页 |
·地理教师素质创新结构阐述 | 第35-39页 |
第3章 遵义市新课改中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9-63页 |
·遵义市地理教师素质的调查 | 第39-40页 |
·调查目的 | 第39页 |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39页 |
·调查内容 | 第39-40页 |
·调查实施 | 第40页 |
·遵义市地理教师素质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40-50页 |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第40-41页 |
·调查对象所处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41-42页 |
·地理教师情意品质的调查 | 第42-43页 |
·地理教师知识素养的调查 | 第43-45页 |
·地理教师能力素养的调查 | 第45-47页 |
·地理教师行动品质的调查 | 第47-49页 |
·影响教师适应新课改各因素制约程度的调查 | 第49-50页 |
·存在问题 | 第50-53页 |
·适应阶段的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1页 |
·成长阶段的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1-52页 |
·高原阶段的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2页 |
·成熟阶段的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2-53页 |
·原因分析 | 第53-63页 |
·地理教师自身因素 | 第53-55页 |
·学校环境因素 | 第55-58页 |
·地理专业因素 | 第58-59页 |
·教师行业因素 | 第59-63页 |
第4章 适应阶段地理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 第63-71页 |
·适应阶段地理教师素质提升的目标 | 第63页 |
·适应阶段地理教师职业认知的引导机制 | 第63-65页 |
·职业认知引导机制的目标 | 第63-64页 |
·形成常规的检查机制 | 第64页 |
·通过地理教育名师进行引导 | 第64页 |
·纠正教师错误的逻辑推理 | 第64-65页 |
·学校要时刻监控地理教师的情绪 | 第65页 |
·完善“师徒制”促进适应阶段地理教师能力提升 | 第65-67页 |
·选择专业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 | 第65-66页 |
·帮助地理教师学会讲解难点知识 | 第66页 |
·指导地理教师学会应对课堂管理问题 | 第66-67页 |
·学校保障指导教师工作的开展 | 第67页 |
·建立针对适应阶段地理教师评价体系 | 第67-69页 |
·评价体系要更突显关怀性 | 第67页 |
·成立适应阶段教师的关注小组 | 第67-68页 |
·发挥评价对教师素质提升的调控作用 | 第68页 |
·评价的周期要缩短 | 第68-69页 |
·补充适应阶段地理教师的实践知识 | 第69-71页 |
·适应阶段地理教师实践知识的缺乏 | 第69页 |
·补充中学地理课程知识 | 第69-70页 |
·补充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知识 | 第70页 |
·补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知识 | 第70-71页 |
第5章 成长阶段地理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 第71-79页 |
·成长阶段地理教师素质提升的目标 | 第71页 |
·建立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培训模式 | 第71-72页 |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素质 | 第71页 |
·邀请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培训者 | 第71-72页 |
·开展参与式的培训活动 | 第72页 |
·建立成长阶段地理教师的教学反思机制 | 第72-74页 |
·建立互助合作式反思机制的必要性 | 第72-73页 |
·互助合作模式中的事件批判法 | 第73页 |
·互助合作模式中的循环式依次回答法 | 第73-74页 |
·互助合作模式中的对话角色设定法 | 第74页 |
·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成长阶段地理教师素质提升 | 第74-76页 |
·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地理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 | 第74-75页 |
·选择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 第75页 |
·理论学习关键在于思考并联系实践 | 第75页 |
·学校提供理论学习的保障条件 | 第75-76页 |
·建立成长阶段地理教师的自主评价体系 | 第76-79页 |
·设立着眼于自身发展的目标 | 第76页 |
·通过自主评价表进行自我监督 | 第76-77页 |
·行动上的反馈是评价表发挥作用的关键 | 第77-79页 |
第6章 高原阶段地理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 第79-86页 |
·高原阶段地理教师素质提升的目标 | 第79页 |
·发挥校长的课改领导力推动教师参与课改 | 第79-81页 |
·改革创新的校长风格影响教师的课改积极性 | 第79-80页 |
·搭建校长课改领导力的培训平台 | 第80页 |
·培训内容要强调校长在课改中的引领性 | 第80页 |
·重视实践中校长课改领导力的追踪监测 | 第80-81页 |
·建立高原阶段地理教师评价机制 | 第81-83页 |
·教师评价中要强调教师的创新素质 | 第81-82页 |
·选择具有创新风格的教师作为评价者 | 第82页 |
·规范创新素质评价的过程性制度 | 第82-83页 |
·激活高原阶段地理教师的教学思维 | 第83-84页 |
·通过角色体验突破传统地理教学思维 | 第83页 |
·通过学生角色的体验转变地理教学思维 | 第83页 |
·通过课程设计者角色的体验转变地理教学思维 | 第83-84页 |
·提炼地理教育经验形成自身教育理论体系 | 第84-86页 |
·地理教育经验是教育理论形成的基石 | 第84页 |
·确定主题提炼地理教育经验 | 第84-85页 |
·分析地理教育经验形成理论论述 | 第85-86页 |
第7章 成熟阶段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 第86-94页 |
·成熟阶段地理教师素质提升的目标 | 第86页 |
·开展地理教育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 第86-88页 |
·地理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起点 | 第86页 |
·地理教育研究不能忽视理论的探索 | 第86-87页 |
·地理教育研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 第87页 |
·地理教育研究离不开教研员的支持 | 第87-88页 |
·鼓励地理教师进修提高学历 | 第88页 |
·建立地理名师素质展示的平台机制 | 第88-90页 |
·展示平台激发地理教师成为名师的欲望 | 第88-89页 |
·校本培训平台 | 第89页 |
·从自培基地到区域性交流的平台 | 第89页 |
·区域性继续教育网络的平台 | 第89-90页 |
·不断提炼地理教学风格 | 第90-92页 |
·教学风格以自我个性心理特点为基础 | 第90-91页 |
·了解自我的认知和行为风格 | 第91页 |
·教学风格要体现超越创新的追求 | 第91-92页 |
·唤醒地理教育改革意识 | 第92-94页 |
·警惕教育改革意识的缺乏 | 第92页 |
·地理教育改革意识的四个方面 | 第92页 |
·公平地对待教师的地理教育改革 | 第92-93页 |
·提高待遇激发地理课改意愿 | 第93-94页 |
第8章 小结 | 第94-97页 |
·研究与结论 | 第94-95页 |
·调查开展 | 第94页 |
·对策探讨 | 第94-95页 |
·创新与特色 | 第95-9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附录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