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式批评的语用功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Contents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 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二)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第14-18页 |
1.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2.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5-18页 |
(三)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语料来源 | 第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页 |
3.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一、 间接式批评的表达手段 | 第20-28页 |
(一) 基本手段 | 第20-25页 |
1.语音 | 第20-22页 |
2.词语 | 第22-23页 |
3.句类 | 第23-25页 |
(二) 辅助手段 | 第25-28页 |
1.体态语 | 第25-26页 |
2.副语言 | 第26页 |
3.时空控制 | 第26-28页 |
二、 间接式批评的生成理据 | 第28-34页 |
(一) 礼貌原则 | 第28-29页 |
(二) 面子理论 | 第29-31页 |
(三) 关联理论 | 第31-34页 |
1.明示——推理 | 第31-32页 |
2.最佳关联 | 第32-34页 |
三、 间接式批评的语用功能 | 第34-39页 |
(一) 人际功能 | 第34-36页 |
1.保全面子功能 | 第34-36页 |
2.稳定情绪功能 | 第36页 |
(二) 交际功能 | 第36-39页 |
1.引导被批评者应答 | 第36-37页 |
2.顺应语境 | 第37-39页 |
四、 间接式批评的语用策略 | 第39-43页 |
(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39-40页 |
(二) 抛砖引玉,善用举例 | 第40-41页 |
(三) 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