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民族戏曲声腔类属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由来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中国戏曲奇观 | 第10-12页 |
(二)、该领域研究的现实情况 | 第12-14页 |
三、目的、意义与方法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声腔词源论 | 第18-46页 |
第一节 声腔词语诸说 | 第18-42页 |
一、“腔”、“调”词语发端 | 第18-23页 |
(一)、宋元 | 第18-21页 |
(二)、明清 | 第21-23页 |
二、明代四大“腔”的有关文献记载 | 第23-27页 |
(一) 关于【海盐腔】 | 第23-25页 |
(二) 关于【弋阳腔】 | 第25-26页 |
(三) 关于【余姚腔】 | 第26-27页 |
(四) 关于【昆山腔】 | 第27页 |
三、近代学者著述中的声腔 | 第27-32页 |
(一)、王国维 | 第27-28页 |
(二)、青木正儿 | 第28页 |
(三)、周贻白 | 第28-32页 |
四、权威词典条目中的声腔 | 第32-37页 |
(一)、关于声腔 | 第33-35页 |
(二)、关于腔调 | 第35-37页 |
五、当代学者著述中的声腔 | 第37-42页 |
第二节 声腔词语之我见 | 第42-46页 |
一、最早出现“腔”字的时间 | 第43页 |
二、最早提出“声腔”的人 | 第43-46页 |
第二章 声腔系统论—(上)整体概述 | 第46-92页 |
第一节 《集成》后声腔分类的思考 | 第49-72页 |
一、《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声腔分类 | 第49-53页 |
(一) 高腔腔系 | 第49页 |
(二) 昆腔腔系 | 第49-50页 |
(三) 梆子腔腔系 | 第50页 |
(四) 皮黄腔腔系 | 第50页 |
(五) 民间歌舞类型诸腔系 | 第50页 |
(六) 民间说唱类型诸腔系 | 第50-52页 |
《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声腔分类示意图 | 第52-53页 |
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声腔分类 | 第53-66页 |
(一) 东三省 | 第53页 |
(二) 华北五省 | 第53-55页 |
(三) 西北五省 | 第55页 |
(四) 西南四省 | 第55页 |
(五) 华东七省 | 第55-59页 |
(六) 中南五省 | 第59-62页 |
(七) 海南省 | 第62-63页 |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声腔分类图 | 第63-65页 |
《集成声腔分类工作图》 | 第65-66页 |
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资料统计概览 | 第66-72页 |
第二节 戏曲声腔的基本概念 | 第72-76页 |
第三节 声腔梳理 | 第76-92页 |
一、全国性传播声腔 | 第77-81页 |
(一)、群体声腔 | 第77-79页 |
(二)、单体声腔 | 第79-81页 |
二、地区性传播声腔 | 第81-85页 |
(一)、群体声腔 | 第81-85页 |
(二)、单体声腔 | 第85页 |
三、非传播性声腔 | 第85-92页 |
(一)、群体声腔 | 第85-88页 |
(二)、单体声腔 | 第88-91页 |
《声腔梳理示意图》 | 第91-92页 |
第二章 声腔系统论一(中)部分梳理 | 第92-100页 |
一、晋冀秧歌戏各声腔 | 第92-95页 |
二、江浙摊簧戏各声腔 | 第95-97页 |
三、江西采茶戏各声腔 | 第97-98页 |
四、湖南花鼓戏各声腔 | 第98-99页 |
五、云贵川采茶戏各声腔 | 第99-100页 |
第二章 声腔系统论一(下)个案简析 | 第100-146页 |
第一部分 河北省境内的秧歌戏声腔 | 第100-134页 |
一、蔚县秧歌戏声腔——训调 | 第101-109页 |
二、定县秧歌戏声腔——定西秧歌腔 | 第109-115页 |
三、西调秧歌戏声腔——定西秧歌腔 | 第115-125页 |
四、高腔秧歌腔 | 第125-131页 |
五、隆尧秧歌腔 | 第131-134页 |
第二部分 云南省境内的花灯戏声腔 | 第134-146页 |
一、【筒筒腔】 | 第135-138页 |
二、【勾腔】 | 第138-140页 |
三、【襄阳调】 | 第140-142页 |
四、【俗曲】 | 第142-145页 |
五、【灯调】 | 第145-146页 |
第三章 声腔申论 | 第146-181页 |
一、传统音乐基础 | 第147-149页 |
二、传统审美心理 | 第149-151页 |
三、方言因素影响 | 第151-164页 |
(一)、方言研究呈现的方言区划 | 第151-154页 |
(二)、方言特色与声腔流布 | 第154-158页 |
(三)、方言地理与声腔地理 | 第158-162页 |
(四)、方言特点与旋律音调 | 第162-164页 |
四、声腔与民俗 | 第164-165页 |
五、群体与单体 | 第165-179页 |
六、传播与非传播 | 第179-181页 |
结论 | 第181-185页 |
注释 | 第185-193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93-196页 |
附录 | 第196-373页 |
<表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统计表 | 第196-306页 |
<表六>汉族戏曲音乐与剧种表 | 第306-365页 |
摘要 | 第365-369页 |
SUMMARY | 第369-373页 |
后语 | 第3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