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地理协作学习实验与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11页
导言第11-13页
第一章 协作学习的概述第13-16页
 一、协作学习的概念、要素及模式第13-14页
  1、协作学习的基本概念第13页
  2、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第13-14页
  3、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第14页
 二、协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第14-16页
  1、平等关系原则第14-15页
  2、互相依赖原则第15页
  3、积极互动原则第15页
  4、全面发展原则第15页
  5、合理评价原则第15-16页
第二章 基于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第16-21页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第16页
  1、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第16页
  2、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第16页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特点第16-17页
  1、交互性第16-17页
  2、协作性第17页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第17-19页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7-18页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18-19页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与传统课堂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比较第19-21页
  1、我国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第19页
  2、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的优点第19-21页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协作学习有效整合的研究第21-35页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协作学习有效整合的可行性第21-23页
  1、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第21-22页
  2、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第22-23页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协作学习有效整合的必要性第23-27页
  1、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分析第23-24页
  2、学生地理知识掌握的分析第24-26页
  3、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分析第26-27页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协作学习有效整合的基本模式第27-29页
  1、课堂竞争模式和自由竞争模式第28页
  2、协同合作模式和伴学合作模式第28页
  3、相长模式和顾问模式第28-29页
 四、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协作学习有效整合的评价机制第29-30页
  1、评价的内容第29-30页
  2、评价者第30页
  3、评价的方法第30页
 五、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协作学习有效整合的方法和步骤第30-35页
  1、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环境第30页
  2、收集与开发教学软件资源第30-32页
  3、掌握和搞好教学设计工作第32-35页
第四章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地理协作学习的教学实验第35-48页
 一、实验开展条件第35页
  1、客观条件第35页
  2、主观条件第35页
 二、实验设计方案第35-37页
  1、指导思想第35页
  2、实验目的第35-36页
  3、实验方法第36页
  4、实验对象第36页
  5、实验时间第36-37页
  6、实验因子第37页
 三、实验准备阶段第37-39页
  1、确定任务第37页
  2、进行动员第37-38页
  3、形成小组第38页
  4、创设环境第38-39页
 四、实验开展过程第39-44页
  1、明确任务第40页
  2、小组计划第40页
  3、协作研究第40-42页
  4、成果汇总第42-44页
  5、最终评价第44页
 五、实验结果分析第44-48页
  1、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考察第44-45页
  2、对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考察第45-46页
  3、对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考察第46-48页
第五章 结论第48-50页
 一、本实验研究的结论第48页
 二、本实验研究的创新点第48-49页
 三、本实验研究的局限性第49-50页
第六章 关于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协作学习的思考第50-53页
 一、教育体制和教学环境第50页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第50-51页
 三、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和发展第51页
 四、信息技术的作用第51-52页
 五、评价机制的改变第52-53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53-54页
注释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录一:学生地理学习状况问卷调查表第57页
附录二:实验组学生对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学习中作用的评价调查表第57-58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文化研究
下一篇:教师信念、教师教育与教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