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2页 |
1.1 淀粉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 变性淀粉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 变性淀粉制备方法 | 第11-14页 |
1.3.1 物理法制备变性淀粉 | 第11-12页 |
1.3.2 化学法制备变性淀粉 | 第12-13页 |
1.3.3 酶法制备变性淀粉 | 第13-14页 |
1.3.4 复合法制备变性淀粉 | 第14页 |
1.4 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4.1 淀粉的颗粒形态 | 第14-15页 |
1.4.2 淀粉的结晶结构 | 第15-16页 |
1.4.3 淀粉的回生 | 第16页 |
1.4.4 淀粉的热稳定性 | 第16页 |
1.5 淀粉消化性 | 第16-18页 |
1.5.1 淀粉的消化吸收 | 第16-17页 |
1.5.2 淀粉消化性分类 | 第17页 |
1.5.3 淀粉消化性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5.4 淀粉消化性 | 第18页 |
1.6 茶多酚 | 第18-20页 |
1.6.1 茶多酚的概述 | 第18-19页 |
1.6.2 茶多酚的性质 | 第19页 |
1.6.3 茶多酚的主要功效 | 第19-20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2页 |
1.7.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1 材料 | 第22页 |
2.1.2 试剂 | 第22-23页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2.3.1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2.3.2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的表征分析 | 第24-25页 |
2.3.3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消化性的测定 | 第25-27页 |
2.3.4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消化性功能淀粉的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3.5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缓释性能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55页 |
3.1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29-46页 |
3.1.1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结晶结构分析 | 第29-35页 |
3.1.2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颗粒形态分析 | 第35-39页 |
3.1.3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3页 |
3.1.4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热重分析 | 第43-45页 |
3.1.5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表征小结 | 第45-46页 |
3.2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消化性的评价 | 第46-49页 |
3.2.1 马铃薯淀粉共研磨混合物 | 第46-47页 |
3.2.2 玉米淀粉共研磨混合物 | 第47-48页 |
3.2.3 高直链玉米淀粉共研磨混合物 | 第48页 |
3.2.4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消化性小结 | 第48-49页 |
3.3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消化性功能淀粉 | 第49-51页 |
3.3.1 马铃薯淀粉共研磨混合物 | 第49页 |
3.3.2 玉米淀粉共研磨混合物 | 第49-50页 |
3.3.3 高直链玉米淀粉共研磨混合物 | 第50-51页 |
3.3.4 淀粉共研磨混合物消化性功能淀粉小结 | 第51页 |
3.4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缓释性能评价 | 第51-55页 |
3.4.1 马铃薯淀粉共研磨混合物 | 第51-52页 |
3.4.2 玉米淀粉共研磨混合物 | 第52-53页 |
3.4.3 高直链玉米淀粉共研磨混合物 | 第53-54页 |
3.4.4 淀粉-茶多酚共研磨混合物缓释性能评价小结 | 第54-55页 |
4 结论 | 第55-57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55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5-56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5 展望 | 第57-5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8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