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9-2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目的 | 第10页 |
3.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关于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2.关于绘本阅读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3.关于绘本阅读应用于幼小衔接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22页 |
4.绘本阅读应用于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第22-24页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4-25页 |
1.研究内容 | 第24页 |
2.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5-27页 |
1.研究方法 | 第25页 |
2.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二、绘本阅读的概述 | 第27-32页 |
(一)绘本的含义、特征及价值 | 第27-30页 |
1.绘本的含义 | 第27-28页 |
2.绘本的特征 | 第28页 |
3.绘本的价值 | 第28-30页 |
(二)绘本阅读教学的含义及作用 | 第30-32页 |
1.绘本阅读教学的含义 | 第30页 |
2.绘本阅读教学的作用 | 第30-32页 |
三、绘本阅读助力幼小衔接的模型构建 | 第32-41页 |
(一)拟定绘本阅读在幼小衔接中要承担的任务 | 第32-34页 |
1.让绘本阅读的价值为幼小衔接服务 | 第32-33页 |
2.让绘本阅读为幼小衔接架起沟通的桥梁 | 第33页 |
3.让绘本阅读融合幼小衔接中游戏与学习的裂痕 | 第33页 |
4.让绘本阅读在幼小衔接中起到支架作用,让孩子阶梯式着陆 | 第33-34页 |
(二)实现绘本阅读拟定任务的路径设置 | 第34-37页 |
1.分类整理绘本资源,建立“教学主题模块” | 第34-35页 |
2.细致划分衔接内容,将其变为可操作的行为点 | 第35-37页 |
(三)路径中的战略保障——方法与组织形式 | 第37-39页 |
1.钻研绘本教学方法,保证绘本教学的有效性 | 第37-38页 |
2.多种组织形式相结合,调动各方参与人员积极性 | 第38-39页 |
(四)“绘本幼小课程”的定位 | 第39-41页 |
1.“绘本幼小课程”的含义 | 第39页 |
2.“绘本幼小课程”与其他教学的关系 | 第39-41页 |
四、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41-78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41-51页 |
1.研究目的 | 第41页 |
2.研究对象 | 第41-43页 |
3.研究内容 | 第43页 |
4.研究方法 | 第43-48页 |
5.研究计划 | 第48-51页 |
(二)绘本助力幼小衔接的教学实践历程 | 第51-78页 |
1.绘本教学实录 | 第51-76页 |
2.家庭阅读实施过程 | 第76-78页 |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78-82页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问卷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1.实验组和对照组总体入学适应情况 | 第78-79页 |
2.实验组和对照组分目标行为表现情况 | 第79-80页 |
(二)实验班与学前班访谈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1.学前班的幼儿更看重学业成绩 | 第80-81页 |
2.实验班的幼儿更乐于享受小学生活 | 第81页 |
3.新变化对幼儿提出全方位的要求 | 第81页 |
4.入学适应困难多发生在社会领域 | 第81-82页 |
六、结论 | 第82-85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1.绘本是助力幼小衔接的有效载体 | 第82页 |
2.有效的绘本教学能够促进幼儿多元能力的发展 | 第82页 |
3.社会性因素对幼小衔接的影响力大于知识性因素 | 第82-83页 |
(二)教育建议 | 第83-84页 |
1.在学校中增设绘本课程,重视绘本的教育价值 | 第83页 |
2.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是有效进行绘本教学的保障 | 第83页 |
3.家长应重视阅读的重要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 第83-84页 |
(三)研究的不足及反思 | 第84-85页 |
1.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反思 | 第84页 |
2.研究结果中的不足与反思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107页 |
附录一 :小学新生适应情况家长问卷 | 第87-89页 |
附录二 :家庭阅读反馈记录(部分) | 第89-93页 |
附录三 :实验班幼儿访谈记录(部分) | 第93-97页 |
附录四 :学前班幼儿访谈记录(部分) | 第97-101页 |
附录五 :绘本阅读助力幼小衔接主题教学计划 | 第101-104页 |
附录六 :绘本阅读助力幼小衔接家庭阅读计划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