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1-2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1.德性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 | 第11-12页 |
2.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建设的困境与使命 | 第12页 |
3.研究者自身的学习兴趣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研究目的 | 第13页 |
2.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1.核心概念解释 | 第14-18页 |
(1)德性及德性伦理 | 第14-16页 |
(2)规范与规范伦理 | 第16-17页 |
(3)道德教育 | 第17-18页 |
2.国外研究 | 第18-21页 |
3.国内研究 | 第21-25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1.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2.研究方法 | 第26页 |
(五)研究者立场 | 第26-29页 |
二、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灵魂 | 第29-56页 |
(一)不同时期德性概念的转变 | 第29-44页 |
1.荷马时期的德性 | 第29-33页 |
2.希腊古典时期的德性 | 第33-37页 |
3.中世纪时期的德性 | 第37-44页 |
(二)德性的本质 | 第44-51页 |
1.德性伦理与日常伦理(常识道德) | 第44-47页 |
2.德性的特点 | 第47-49页 |
3.朝向正当或者善的倾向性何以在道德生活中具有本质性 | 第49-51页 |
(三)其他伦理学理论何以不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基础? | 第51-56页 |
三、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悖论 | 第56-77页 |
(一)规范伦理及其道德哲学关系的历史梳理 | 第57-67页 |
1.功利主义(后果主义)道德哲学 | 第57-61页 |
2.义务论道德哲学 | 第61-64页 |
3.新契约道德哲学 | 第64-67页 |
(二)反德性的伦理现象:对道德教育为什么拒斥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回答 | 第67-73页 |
1.值得赞赏的与可欲求的 | 第68-69页 |
2.荣誉感与羞耻感 | 第69-72页 |
3.优秀还是平庸 | 第72-73页 |
(三)德性伦理的实践批判:规范一定要被拒之门外吗? | 第73-77页 |
四、道德教育如何走向德性与规范的统一 | 第77-88页 |
(一)重塑道德教育的目的 | 第77-79页 |
(二)发挥规范与制度的补充作用 | 第79-83页 |
(三)构建“主体间”关系,使德性与规范立足德育实践 | 第83-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