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跟驰反应时间的驾驶员分类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性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2章 基于反应时间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8页 |
2.1 驾驶员自身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2.1.1 驾驶员驾驶经验 | 第22-23页 |
2.1.2 驾驶员性别 | 第23页 |
2.1.3 驾驶员年龄 | 第23-24页 |
2.2 交通环境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2.1 天气状况 | 第24-25页 |
2.2.2 驾驶时段 | 第25页 |
2.2.3 交通流速度 | 第25-26页 |
2.3 道路状况影响因素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反应时间影响因素重要度评价 | 第28-42页 |
3.1 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 | 第28-32页 |
3.1.1 层次分析法的优劣分析 | 第28-29页 |
3.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29-32页 |
3.2 驾驶员反应时间层次结构模型 | 第32-33页 |
3.2.1 反应时间准则层要素 | 第32页 |
3.2.2 反应时间方案层要素 | 第32-33页 |
3.3 模型重要度计算 | 第33-37页 |
3.3.1 影响因素重要度调查方法 | 第33-34页 |
3.3.2 影响因素重要度数据 | 第34-35页 |
3.3.3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35页 |
3.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35-37页 |
3.4 重要度模型验证 | 第37-40页 |
3.4.1 反应时间采集方法 | 第37-38页 |
3.4.2 不同影响因素下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实验方案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42-56页 |
4.1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 第42-43页 |
4.1.1 正交实验设计相关概念 | 第42-43页 |
4.1.2 驾驶员反应时间影响因素选取及水平划分 | 第43页 |
4.2 驾驶模拟舱实验数据采集 | 第43-50页 |
4.2.1 驾驶模拟舱介绍 | 第43-44页 |
4.2.2 模拟舱场景设计 | 第44-45页 |
4.2.3 具体实验 | 第45-5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0-54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基于改进聚类分析模型的驾驶员分类 | 第56-64页 |
5.1 聚类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56-59页 |
5.1.1 聚类分析方法 | 第56-58页 |
5.1.2 聚类距离 | 第58-59页 |
5.2 改进聚类模型构造 | 第59-60页 |
5.3 基于改进聚类模型的驾驶员定量分类 | 第60-62页 |
5.3.1 驾驶员跟车反应时间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5.3.2 驾驶员分类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基于实车实验的驾驶员分类验证 | 第64-78页 |
6.1 实验人员确定 | 第64-66页 |
6.2 实验场景 | 第66页 |
6.2.1 测试地点 | 第66页 |
6.2.2 实验调查实施 | 第66页 |
6.3 实车实验数据采集设备及精度校核 | 第66-69页 |
6.3.1 高精度车载GPS采集设备 | 第66-67页 |
6.3.2 GPS数据精度校核 | 第67-69页 |
6.4 调查数据 | 第69-76页 |
6.4.1 加速状态下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 第70-71页 |
6.4.2 减速状态下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 第71-76页 |
6.5 分类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