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地下水渗流时间效应 | 第11-13页 |
1.3 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理论分析 | 第13-18页 |
1.3.2 数值模拟 | 第18页 |
1.3.3 模型试验 | 第18-19页 |
1.3.4 现场监测 | 第19-20页 |
1.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不排水效应分析 | 第24-50页 |
2.1 均质土不排水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4-37页 |
2.1.1 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理论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2.1.2 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极限支护力拟合公式 | 第28-31页 |
2.1.3 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数值模拟 | 第31-33页 |
2.1.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33-37页 |
2.2 成层土不排水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37-47页 |
2.2.1 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理论分析方法 | 第37-42页 |
2.2.2 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极限支护力拟合公式 | 第42-43页 |
2.2.3 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数值模拟 | 第43-44页 |
2.2.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4-4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3章 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排水效应分析 | 第50-102页 |
3.1 排水条件下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现有理论分析方法 | 第50-52页 |
3.1.1 现有理论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3.1.2 存在的不足 | 第51-52页 |
3.2 排水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方法概述 | 第52-54页 |
3.2.1 分析方法概述 | 第52-53页 |
3.2.2 有效支护力的计算 | 第53页 |
3.2.3 总渗透力的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3.3 基于数值模拟的总渗透力计算拟合公式 | 第54-88页 |
3.3.1 总渗透力比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3.3.2 开挖面水压力为零时的总渗透力比曲线拟合 | 第58-66页 |
3.3.3 开挖面水压力为0.25P0时的总渗透力比曲线拟合 | 第66-73页 |
3.3.4 开挖面水压力为0.5P0时的总渗透力比曲线拟合 | 第73-81页 |
3.3.5 开挖面水压力为0.75P0时的总渗透力比曲线拟合 | 第81-88页 |
3.4 排水条件下开挖面总极限支护力的分析方法 | 第88-91页 |
3.4.1 开挖面水压力为零 | 第88-89页 |
3.4.2开挖面水压力为0.25P0 | 第89-90页 |
3.4.3开挖面水压力为0.5P0 | 第90页 |
3.4.4开挖面水压力为0.75P0 | 第90-91页 |
3.4.5开挖面水压力为P0 | 第91页 |
3.5 排水条件下开挖面总极限支护力解析解的对比分析 | 第91-98页 |
3.5.1 开挖面水压力为零 | 第91-93页 |
3.5.2开挖面水压力为0.25P0 | 第93-95页 |
3.5.3开挖面水压力为0.5P0 | 第95-96页 |
3.5.4开挖面水压力为0.75P0 | 第96-98页 |
3.5.5开挖面水压力为P0 | 第98页 |
3.6 开挖面水压力对总极限支护力的影响 | 第98-9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第4章 排水条件判定与开挖面极限支护力计算的工程应用 | 第102-110页 |
4.1 不排水效应与排水效应的判定 | 第102-106页 |
4.1.1 地下水渗流时间对地层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4.1.2 地层渗透系数对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4.1.3 不排水与排水条件的判定 | 第105-106页 |
4.2 工程应用 | 第106-109页 |
4.2.1 不排水效应 | 第106-107页 |
4.2.2 排水效应 | 第107-10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