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大豆过敏 | 第13-15页 |
1.1.1 大豆过敏的机制 | 第13-14页 |
1.1.2 大豆过敏的危害 | 第14页 |
1.1.3 大豆中主要过敏原 | 第14-15页 |
1.2 降低大豆致敏性的主要方法 | 第15页 |
1.3 大豆发芽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大豆发芽 | 第15-16页 |
1.3.2 大豆发芽中蛋白的变化 | 第16页 |
1.3.3 发芽大豆的营养特性 | 第16-17页 |
1.4 大豆肽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大豆肽 | 第17页 |
1.4.2 大豆肽的生产方法 | 第17-18页 |
1.4.3 大豆肽的工业化生产 | 第18-19页 |
1.5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1 立题背景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豆芽蛋白的单酶轻度水解及其产物的理化性质和潜在致敏性 | 第21-42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1-25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2.2.3 溶液的配制 | 第22-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2.3.1 大豆发芽工艺流程 | 第25页 |
2.3.2 豆芽蛋白的提取 | 第25页 |
2.3.3 豆芽蛋白的酶解 | 第25页 |
2.3.4 水解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5 SDS-PAGE电泳检测 | 第26-27页 |
2.3.6 Tricine-SDS-PAGE电泳检测 | 第27-28页 |
2.3.7 豆芽蛋白与IgG结合能力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8 豆芽蛋白与IgE结合能力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9 豆芽蛋白酶解产物的功能和营养性质评估 | 第30-31页 |
2.3.10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2.4.1 发芽对大豆蛋白及其抗原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2 Alcalase2.4L酶解豆芽蛋白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33-35页 |
2.4.3 不同酶解时间的酶解产物与IgG的结合能力 | 第35-36页 |
2.4.4 豆芽蛋白和大豆蛋白的酶解产物与IgG的结合能力 | 第36-37页 |
2.4.5 豆芽蛋白和大豆蛋白的酶解产物与IgE的结合能力 | 第37-38页 |
2.4.6 豆芽蛋白酶解产物部分理化性质的检测 | 第38-40页 |
2.5 讨论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豆芽蛋白的复合酶深度水解及其产物的理化性质和潜在致敏性 | 第42-63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42-44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42-43页 |
3.2.3 溶液的配制 | 第43-4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3.3.1 蛋白酶酶活的测定 | 第44-45页 |
3.3.2 豆芽蛋白水解工艺设计 | 第45页 |
3.3.3 水解度的测定 | 第45页 |
3.3.4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第45页 |
3.3.5 水解产物的功能和营养性质测定 | 第45页 |
3.3.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6-61页 |
3.4.1 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Alcalase2.4L蛋白酶活的确定 | 第46页 |
3.4.2 水解蛋白酶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6-52页 |
3.4.3 复合分步水解时加酶处理条件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4 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复合水解对豆芽蛋白和大豆蛋白抗原性影响 | 第54页 |
3.4.5 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水解对豆芽蛋白和大豆蛋白IgE结合能力影响 | 第54-55页 |
3.4.6 水解产物的凝胶过滤色谱 | 第55-58页 |
3.4.7 碱性蛋白酶复合中性蛋白酶水解豆芽蛋白产物的部分理化性质评价 | 第58-61页 |
3.5 讨论 | 第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低致敏大豆肽工厂设计 | 第63-74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厂区总平面设计 | 第63-64页 |
4.2.1 厂区总平面设计原则 | 第63-64页 |
4.2.2 工厂平面图 | 第64页 |
4.2.3 厂址选址 | 第64页 |
4.3 生产工艺设计 | 第64-66页 |
4.3.1 生产方案 | 第64-65页 |
4.3.2 工艺流程 | 第65-66页 |
4.4 产品质量标准 | 第66页 |
4.5 物料衡算 | 第66-67页 |
4.6 设备选型 | 第67-69页 |
4.6.1 设备选型依据 | 第67页 |
4.6.2 主要工艺设备选型及总设备清单 | 第67-69页 |
4.7 劳动组织 | 第69-70页 |
4.8 经济技术分析 | 第70-72页 |
4.8.1 固定资产估算 | 第70页 |
4.8.2 流动资产估算 | 第70-72页 |
4.8.3 年利润估算 | 第72页 |
4.9 讨论 | 第72-73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创新点 | 第75页 |
5.3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附录A | 第82-83页 |
附录B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