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22-33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2-25页 |
(一) 汉语国际传播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战略的重要部分 | 第22-23页 |
(二)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亟需汉语国际传播助力 | 第23-24页 |
(三)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 第25-2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6-33页 |
(一) 本研究的方法论与思路 | 第27-28页 |
(二) 本研究的具体方法 | 第28-33页 |
第一章 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关系 | 第33-57页 |
第一节 关于汉语国际传播 | 第33-43页 |
一、汉语国际传播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 第33-37页 |
二、东南亚五国的汉语传播 | 第37-43页 |
第二节 关于国家形象 | 第43-54页 |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 第43-47页 |
二、国家形象的作用和建构路径 | 第47-49页 |
三、国家形象研究综述 | 第49-54页 |
第三节 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互动关系 | 第54-56页 |
一、语言文化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 | 第54-55页 |
二、汉语传播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 第55-56页 |
三、中国国家形象影响着汉语国际传播的效果和走向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二章 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与中国国家整体形象认知 | 第57-71页 |
第一节 东南亚五国对中国国家整体形象的认知状况 | 第57-66页 |
一、泰国民众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知状况 | 第57-59页 |
二、缅甸民众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知状况 | 第59-61页 |
三、越南民众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知状况 | 第61-63页 |
四、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知状况 | 第63-64页 |
五、印度尼西亚民众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知状况 | 第64-66页 |
第二节 比较与讨论 | 第66-68页 |
一、东南亚五国中国整体形象认知的比较 | 第66-67页 |
二、东南亚五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认知的比较 | 第67-68页 |
第三节 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对中国整体形象认知的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一、汉语学习者与非汉语学习者的比较分析 | 第68-69页 |
二、东南亚五国汉语学习者的横向比较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三章 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维度 | 第71-134页 |
第一节 经济-文化双驱动型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 第72-84页 |
一、马来西亚的调查结果 | 第72-74页 |
二、马来西亚中国国家形象维度的权重分析 | 第74-75页 |
三、马来西亚人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关键词 | 第75-76页 |
四、汉语传播对马来西亚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影响 | 第76-84页 |
第二节 经济驱动型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 第84-104页 |
一、泰国和印尼民众中国国家形象维度的调查结果 | 第84-86页 |
二、泰国和印尼中国国家形象维度的权重分析 | 第86-89页 |
三、泰国和印尼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关键词 | 第89-91页 |
四、汉语传播对泰国和印尼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影响 | 第91-104页 |
第三节 驱动不足型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 第104-126页 |
一、缅甸和越南民众中国国家形象维度的调查结果 | 第104-108页 |
二、缅甸和越南中国国家形象维度的权重分析 | 第108-111页 |
三、缅甸和越南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关键词 | 第111-112页 |
四、汉语传播对缅甸和越南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影响 | 第112-126页 |
第四节 比较与讨论 | 第126-133页 |
一、东南亚五国中国国家形象维度认知的特点 | 第126-128页 |
二、汉语传播同东南亚五国中国形象认知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8-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四章 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与华裔群体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 第134-153页 |
第一节 东南亚五国华裔群体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状况 | 第134-143页 |
一、汉语传播与泰国华裔群体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 第134-137页 |
二、汉语传播与缅甸华裔群体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 第137-139页 |
三、汉语传播与马来西亚华裔群体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 第139-142页 |
四、汉语传播与印尼华裔群体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 第142-143页 |
第二节 东南亚四国华裔群体中国国家形象认知比较 | 第143-146页 |
一、四国华裔群体的中国形象认知比较 | 第144-145页 |
二、四国华裔群体信息渠道的比较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华裔群体语言文化传承与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相关性 | 第146-151页 |
一、东南亚五国华裔群体中国形象认知特点 | 第146-147页 |
二、华裔群体的语言文化传承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影响 | 第147-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东南亚五国汉语学习者中国形象认知发展路径研究 | 第153-190页 |
第一节 东南亚汉语学刊者的叙事研究 | 第153-156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53-15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4-156页 |
第二节 走近中国——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的心路历程 | 第156-171页 |
一、学习者背景介绍 | 第156-157页 |
二、汉语学习阶段及中国形象认知的发展历程 | 第157-169页 |
三、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的中国形象认知发展路径及影响因素 | 第169-171页 |
第三节 成功之路——成功汉语学习者与他的中国缘分 | 第171-184页 |
一、学习者背景介绍 | 第172页 |
二、汉语学习阶段及中国形象认知的发展历程 | 第172-182页 |
三、成功汉语学习者的中国形象认知发展路径及影响因素 | 第182-184页 |
第四节 东南亚汉语学习者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发展路径及启示 | 第184-188页 |
一、东南亚汉语学习者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发展路径 | 第184-186页 |
二、东南亚汉语学习者中国形象认知发展路径的启示 | 第186-18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六章 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相关性的理论探讨与对策建议 | 第190-217页 |
第一节 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模式与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 第190-200页 |
一、汉语传播的价值导向 | 第190-196页 |
二、汉语传播的实践主体 | 第196-200页 |
第二节 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贡献的衡量标准 | 第200-210页 |
一、汉语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同等重要 | 第200-202页 |
二、“华人社会汉语传播力”概念的提出 | 第202-205页 |
三、客观看待中方力量在东南亚汉语传播体系中的地位 | 第205-207页 |
四、精心规划汉语形象,为中国形象提升增添助力 | 第207-208页 |
五、汉语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动态监测方法 | 第208-210页 |
第三节 汉语传播服务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210-215页 |
一、增强国家间政治互信,争取对象国政府的官方支持 | 第210-211页 |
二、打造东南亚华语联盟,全面提升“华人社会汉语传播力” | 第211页 |
三、打造汉语新形象,促进孔子学院多元化发展 | 第211-212页 |
四、维护东南亚五国华媒传播阵地,推动中国媒体走出去,大力发展新媒体汉语教学 | 第212-213页 |
五、鼓励民间力量加入汉语产业集群,推动各类汉语媒介的文创产品走出去 | 第213-214页 |
六、大力扶持汉语精英教育,实现汉语传播由量到质的过渡 | 第214-215页 |
七、加强相关研究,为东南亚五国汉语及中国形象传播提供智力保障 | 第215页 |
本章小结 | 第215-217页 |
结论 | 第217-224页 |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217-220页 |
(一) 东南亚五国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现状与特点 | 第217-218页 |
(二) 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同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相关性 | 第218页 |
(三) 不同汉语传播模式对东南亚五国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作用 | 第218-219页 |
(四) 华裔群体语言文化传承对东南亚五国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影响 | 第219页 |
(五) 汉语传播主体、内容、方式和渠道对东南亚五国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影响作用 | 第219-220页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0-222页 |
(一) 选题创新 | 第220页 |
(二) 方法创新 | 第220-221页 |
(三) 材料创新 | 第221页 |
(四) 理论创新 | 第221-222页 |
三、本文的局限和后续研究展望 | 第222-224页 |
(一)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222页 |
(二) 后续研究展望 | 第22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6页 |
附录 | 第236-248页 |
附录一 东南亚五国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调查问卷 | 第236-239页 |
附录二 东南亚五国汉语学习者访谈提纲 | 第239-242页 |
附录三 汉语学习者访谈之经历分析表(成功学习者) | 第242-243页 |
附录四 汉语学习者访谈文字转写举例 | 第243-248页 |
致谢 | 第248-2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