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新课改内容对美术学科的要求 | 第16-27页 |
第一节 贯彻审美规律,培养美术审美能力 | 第17-20页 |
一、审美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 第18-19页 |
二、美术学科对审美意识的培养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精神 | 第20-22页 |
一、学科学习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第20-21页 |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格局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突出美术文化,增加情感交流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美术学科的社会功能 | 第23-27页 |
第二章 中小学美术的重要性 | 第27-35页 |
第一节 艺术教育对美育培养的重要意义 | 第27-29页 |
一、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 第28-29页 |
二、对艺术的传承,刻录华夏文明 | 第29页 |
第二节 美术学科教育的意义 | 第29-35页 |
一、美术教育能够刺激孩子大脑发展 | 第30-31页 |
二、美术教育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 | 第31-32页 |
三、美术教育对情绪的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 第32-33页 |
四、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 第33页 |
五、美术教育能够对身体健康起促进作用 | 第33页 |
六、美术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美感知觉进行有效培养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美术学科多元化教学内容的探究 | 第35-44页 |
第一节 美术学科与多门学科的结合 | 第35-37页 |
一、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的结合 | 第36页 |
二、美术学科与民间剪纸文化的结合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 第37-39页 |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 第37-38页 |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 第38页 |
三、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体结合,改变思维方式 | 第38页 |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设计意识感 | 第38-39页 |
第三节 乡土教材对美术教育的意义 | 第39-41页 |
一、乡土教材进课堂是校本开发的需要 | 第39页 |
二、乡土美术资源进课堂是“特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 第39-40页 |
三、乡土美术教材是学生学习主体的需要 | 第40页 |
四、乡土美术进入美术课堂是现阶段美术教育教学大纲的需要 | 第40-41页 |
第四节 以校园文化为蓝本的美术学科教学应用 | 第41-44页 |
一、利用校园环境,互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 第42页 |
二、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将素质教育贯穿其中 | 第42页 |
三、利用校园环境,弘扬多种文化和多种形式的结合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美术学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 第44-48页 |
第一节 多媒体时代对美术学科传统的突破 | 第45-46页 |
一、缩短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 第45页 |
二、互换角色,变学生为教学主体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多媒体时代美术教学的创新之举 | 第46-48页 |
一、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先导 | 第46页 |
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培养 | 第46-47页 |
三、平等多元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新课改的投入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美术学科多元化教学内容及模式开展的积极意义 | 第48-59页 |
第一节 美术教育的多元化意义 | 第48-51页 |
第二节 美术学科中多元化教学的崭新形式 | 第51-59页 |
一、百花齐放——教学内容多元化 | 第51页 |
二、多管齐下——教学方法多元化 | 第51-52页 |
三、美术学科中多元化教学的积极意义 | 第5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