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论文

中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舞动治疗干预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前言第8-9页
2 文献综述第9-18页
    2.1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理论研究第9-11页
        2.1.1 儿童行为问题的定义第9页
        2.1.2 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第9-10页
        2.1.3 行为问题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第10-11页
        2.1.4 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第11页
    2.2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测量方法概述第11-12页
        2.2.1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第11-12页
        2.2.2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第12页
        2.2.3 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第12页
    2.3 舞动治疗的理论研究第12-15页
        2.3.1 舞动治疗的涵义第12-13页
        2.3.2 西方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第13-14页
        2.3.3 中国舞动治疗思想萌芽第14-15页
    2.4 舞动治疗在心理学领域的实践研究第15-16页
    2.5 舞动治疗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可行性第16-18页
        2.5.1 舞动治疗在方法上的可行性第16-17页
        2.5.2 舞动治疗在形式上的可行性第17页
        2.5.3 舞动治疗在干预对象上的可行性第17-18页
3 研究一:中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第18-24页
    3.1 研究目的第18页
    3.2 研究假设第18页
    3.3 研究对象第18-19页
    3.4 研究工具与方法第19页
        3.4.1 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第19页
        3.4.2 抽样调查法第19页
    3.5 研究过程第19-20页
        3.5.1 中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调查研究第19-20页
        3.5.2 统计工具第20页
    3.6 结果与分析第20-21页
        3.6.1 中美学前儿童在中美两国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中的各个因子存在国籍的显著性差异第20页
        3.6.2 中美两国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在种族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第20页
        3.6.3 中美两国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在家庭情况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第20-21页
        3.6.4 中美两国学前儿童的注意力障碍因子存在照顾者维度上的显著差异第21页
    3.7 讨论第21-24页
        3.7.1 中美学前儿童在行为问题各个因子存在国籍上的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分析第21页
        3.7.2 中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存在种族上的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分析第21-22页
        3.7.3 中美两国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在家庭情况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分析第22-23页
        3.7.4 中美两国学前儿童在注意力障碍因子上存在照顾者维度上的显著差异的原因分析第23-24页
4 研究二:舞动治疗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第24-39页
    4.1 研究目的第24页
    4.2 研究假设第24页
    4.3 研究对象第24-25页
        4.3.1 研究被试的选择第24页
        4.3.2 研究被试的具体情况第24-25页
    4.5 研究工具与方法第25-26页
        4.5.1 研究工具第25页
        4.5.2 干预治疗方法美国原版部分第25-26页
        4.5.3 中国儿童干预治疗方法修订增加部分第26页
    4.6 研究过程第26-34页
        4.6.1 干预程序第26页
        4.6.2 干预思路第26-27页
        4.6.3 干预方案第27-28页
        4.6.4 具体干预过程第28-34页
    4.7 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4.7.1 三例行为问题被试的干预各阶段行为问题得分第34-35页
        4.7.2 三例行为问题被试干预结果分析第35-36页
    4.8 讨论第36-39页
        4.8.1 舞动治疗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中的多动问题干预的改善明显第36页
        4.8.2 舞动治疗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中注意力障碍干预的改善明显第36-37页
        4.8.3 舞动治疗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中品行问题干预的改善效果不明显第37-39页
5 结论第39-40页
    5.1 研究一结论第39页
    5.2 研究二结论第39-40页
6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附录第45-53页
致谢第53-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审美的阴柔特性
下一篇:高中生压力知觉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