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前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2.2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1.2.3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 第15-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研究重点 | 第16页 |
1.3 资料来源 | 第16-17页 |
1.3.1 医院的选取情况 | 第16-17页 |
1.3.2 调查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5.1 创新点 | 第18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2.1 信任 | 第19-20页 |
2.2 信任理论 | 第20-21页 |
2.3 医患信任 | 第21-22页 |
2.4 医患信任危机 | 第22-24页 |
3.当前我国医患信任缺失分析——以北京市S医院调研情况为例 | 第24-35页 |
3.1 北京市S医院调研情况 | 第24-31页 |
3.1.1 医患之间难以建立信任关系 | 第24-27页 |
3.1.2 医患之间的关系就医和医疗关系红包行为 | 第27-29页 |
3.1.2.1 关系就医是患者的首选就医行为 | 第27-28页 |
3.1.2.2 医疗关系红包行为 | 第28-29页 |
3.1.3 医患双方对医疗行业不满的表现 | 第29-31页 |
3.1.3.1 医方不满医疗行业的表现 | 第29-31页 |
3.1.3.2 患方不满医疗行业的表现 | 第31页 |
3.2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引起的后果 | 第31-35页 |
3.2.1 社会诚信问题加重 | 第32-33页 |
3.2.2 医患之间的矛盾加深 | 第33页 |
3.2.3 患者的医疗负担加重 | 第33页 |
3.2.4 医疗环境遭到破坏 | 第33-35页 |
4.信任理论视角下医患信任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4页 |
4.1 医患人际信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4.1.1 医患之间的医疗信息不对称 | 第35-36页 |
4.1.2 医患之间的交往频率影响信任建立 | 第36-37页 |
4.2 医患“关系信任”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4.2.1 中国传统关系文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2 特殊信任的流行和普遍信任的流失 | 第39-40页 |
4.3 医患制度信任流失的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4.3.1 内在制度体系断裂 | 第41-42页 |
4.3.2 外在制度还未建立与完善 | 第42-44页 |
5.重塑医患信任关系的建议 | 第44-54页 |
5.1 加深政府、医方、患方、社会之间的联系 | 第44-46页 |
5.2 四个主体方面的具体建议 | 第46-54页 |
5.2.1 从政府的层面来说 | 第47-49页 |
5.2.1.1 完善相关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 | 第47-48页 |
5.2.1.2 加强医疗纠纷的法制建设 | 第48页 |
5.2.1.3 完善医疗监管体系的建立 | 第48-49页 |
5.2.2 从医院自我管理方面来说 | 第49-51页 |
5.2.2.1 加强医院管理系统的升级 | 第49-50页 |
5.2.2.2 加强医院的人文关怀建设 | 第50-51页 |
5.2.3 从患方的自我管理方面来说 | 第51-52页 |
5.2.3.1 加强医学知识学习,提升自我认知 | 第51页 |
5.2.3.2 合理维权,尊重法律 | 第51-52页 |
5.2.4 从社会方面来说 | 第52-54页 |
5.2.4.1 舆论媒体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 第52页 |
5.2.4.2 减少医患间负面消息的夸大,增加正面事迹的宣传 | 第52-53页 |
5.2.4.3 呼吁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医患纠纷问题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综述 | 第59-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