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行为对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的影响分析与建模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概述 | 第9-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1 交通安全与驾驶行为 | 第9-11页 |
1.1.2 注意与分心行为 | 第11-12页 |
1.1.3 分心行为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3.1 分心行为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第14-19页 |
1.3.2 分心行为的成因分析 | 第19-21页 |
1.3.3 分心行为与微观交通的关系 | 第21-23页 |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25页 |
1.5 论文构成 | 第25-26页 |
第2章 分心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 第26-32页 |
2.1 驾驶不注意和驾驶分心的定义 | 第26-28页 |
2.2 常见分心行为 | 第28-30页 |
2.3 分心行为的分类 | 第30-32页 |
第3章 影响分心行为的因素分析 | 第32-56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3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3.2.1 计划行为理论 | 第32-33页 |
3.2.2 结构方程模型 | 第33-34页 |
3.3 问卷调查 | 第34-37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3.3.2 问卷设计 | 第35-36页 |
3.3.3 数据收集 | 第36-37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37-55页 |
3.4.1 描述性统计 | 第37-41页 |
3.4.2 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 第41-45页 |
3.4.3 不同分心行为对比 | 第45-52页 |
3.4.4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 | 第52-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分心行为对驾驶表现的影响 | 第56-79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5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6-60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56-58页 |
4.2.2 驾驶模拟实验平台 | 第58-59页 |
4.2.3 眼动仪 | 第59-60页 |
4.3 车辆行驶状态分析 | 第60-70页 |
4.3.1 车辆运动基本参数 | 第60-63页 |
4.3.2 行驶稳定性和驾驶特征对比 | 第63-67页 |
4.3.3 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分析 | 第67-70页 |
4.4 驾驶人视觉行为分析 | 第70-78页 |
4.4.1 驾驶人视线基本特征 | 第70-72页 |
4.4.2 分心时的注视分配 | 第72-76页 |
4.4.3 分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76-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分心行为对交通流的影响 | 第79-96页 |
5.1 本章引论 | 第79页 |
5.2 分心行为交通流模型 | 第79-84页 |
5.2.1 分心行为随机发生模型 | 第79-82页 |
5.2.2 优化速度模型 | 第82-84页 |
5.3 分心行为下的交通流稳定性分析 | 第84-88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84-85页 |
5.3.2 稳定性分析 | 第85-88页 |
5.4 分心行为对交通流效率的影响 | 第88-95页 |
5.4.1 模型建立 | 第88-90页 |
5.4.2 交通流仿真 | 第90-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分心对道路交通的危害及对策 | 第96-102页 |
6.1 分心行为对交通的危害总结 | 第96-99页 |
6.2 对策分析 | 第99-10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0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附录A 机动车驾驶员分心驾驶行为调查问卷 | 第115-12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