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前言 | 第14-15页 |
1.2 光合作用 | 第15-18页 |
1.2.1 光合作用原理 | 第15-16页 |
1.2.2 光系统Ⅱ和释氧中心 | 第16-18页 |
1.3 电催化水分解体系研究 | 第18-23页 |
1.3.1 电催化水氧化体系的研究 | 第19-22页 |
1.3.1.1 贵金属催化剂的发展进程 | 第19-20页 |
1.3.1.2 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发展简介 | 第20-22页 |
1.3.2 电催化水还原制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铜基材料在电催化水分解体系中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4.1 铜基材料作为电催化水氧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4.2 铜基材料作为电催化水还原剂的研究进展 | 第26页 |
1.5 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6-27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40页 |
第二章 金属铜配合物前驱体的电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40-64页 |
2.1 铜-吡啶配合物前驱体的电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40-49页 |
2.1.1 引言 | 第40页 |
2.1.2 实验部分 | 第40-44页 |
2.1.2.1 实验材料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40-43页 |
2.1.2.2 测试仪器与电化学测试 | 第43-44页 |
2.1.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2.1.3.1 循环伏安曲线 | 第44-45页 |
2.1.3.2 异相催化机理的确定 | 第45-46页 |
2.1.3.3 对比实验 | 第46-47页 |
2.1.3.4 铜基异相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 | 第47-48页 |
2.1.3.5 法拉第效率和Tafel曲线 | 第48-49页 |
2.1.4 小结 | 第49页 |
2.2 铜-乙二胺、丙二胺配合物前驱体的电催化水氧化的性能研究 | 第49-60页 |
2.2.1 引言 | 第49-50页 |
2.2.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2.2.2.1 实验材料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50-51页 |
2.2.2.2 测试仪器与电化学测试 | 第51-52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2.2.3.1 铜基异相催化材料的沉积 | 第52-53页 |
2.2.3.2 铜基异相催化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 | 第53-55页 |
2.2.3.3 电催化水氧化性质的对比 | 第55-58页 |
2.2.3.4 产氧法拉第效率 | 第58-59页 |
2.2.3.5 铜基异相催化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 第59-60页 |
2.2.4 小结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第三章 利用简单铜盐制备CuO催化剂的电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64-104页 |
3.1 水热法合成不同形貌的CuO材料的电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64-74页 |
3.1.1 引言 | 第64-65页 |
3.1.2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3.1.2.1 实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第65-66页 |
3.1.2.2 测试仪器与电化学测试 | 第66-67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3.1.3.1 CuO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化学组成 | 第67-69页 |
3.1.3.2 电催化水氧化性质的研究 | 第69-72页 |
3.1.3.3 电催化水氧化的Tafel曲线和法拉第效率 | 第72页 |
3.1.3.4 电催化水氧化的稳定性研究 | 第72-74页 |
3.1.4 小结 | 第74页 |
3.2 原位生长的CuO材料的电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74-86页 |
3.2.1 引言 | 第74-75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75-77页 |
3.2.2.1 实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第75-76页 |
3.2.2.2 测试仪器与电化学测试 | 第76-77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3.2.3.1 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化学组成 | 第77-78页 |
3.2.3.2 电催化水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78-81页 |
3.2.3.3 煅烧温度对电催化水氧化性质的影响 | 第81-82页 |
3.2.3.4 电化学稳定性研究 | 第82-84页 |
3.2.3.5 电催化水氧化反应的Tafel曲线和法拉第效率 | 第84-85页 |
3.2.4 小结 | 第85-86页 |
3.3 熔融法制备CuO纳米片用于增强型电催化水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86-98页 |
3.3.1 引言 | 第86页 |
3.3.2 实验部分 | 第86-88页 |
3.3.2.1 实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第86-87页 |
3.3.2.2 测试仪器与电化学测试 | 第87-88页 |
3.3.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8页 |
3.3.3.1 CuO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化学组成 | 第88-90页 |
3.3.3.2 CuO材料的电催化水氧化性质的研究 | 第90-93页 |
3.3.3.3 多壁碳纳米管对CuO材料的电催化水氧化性质的影响 | 第93-96页 |
3.3.3.4 CuO/MWCNTs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研究 | 第96-98页 |
3.3.3.5 CuO/MWCNTs材料的法拉第产氧效率 | 第98页 |
3.3.4 小结 | 第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第四章 氧化亚铜的电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104-118页 |
4.1 引言 | 第104-10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5-107页 |
4.2.1 实验材料及目标产物的合成 | 第105-106页 |
4.2.2 测试仪器与电化学测试 | 第106-10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4页 |
4.3.1 Cu_2O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化学组成 | 第107-108页 |
4.3.2 电催化水氧化的性质研究 | 第108-110页 |
4.3.3 沉积电量对电催化水氧化性质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4.3.4 电催化水氧化的稳定性质研究 | 第112-113页 |
4.3.5 电催化水氧化的Tafel曲线和法拉第效率 | 第113-114页 |
4.4 小结 | 第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第五章 铜-乙二胺配合物前驱体电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研究 | 第118-132页 |
5.1 引言 | 第118-11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9-12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19页 |
5.2.2 测试仪器与电化学测试 | 第119-12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8页 |
5.3.1 铜基异相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120-121页 |
5.3.2 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 | 第121-123页 |
5.3.3 电催化水还原的性质研究 | 第123-124页 |
5.3.4 电催化水还原的稳定性研究 | 第124-126页 |
5.3.5 电催化水还原的Tafel曲线和法拉第效率 | 第126-127页 |
5.3.6 不同酸度条件下的电催化水还原性质的研究 | 第127-128页 |
5.4 小结 | 第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第六章 金属铜-吡啶配合物前驱体制备双功能催化剂用于电催化水分解的研究 | 第132-152页 |
6.1 引言 | 第132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2-137页 |
6.2.1 实验材料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32-136页 |
6.2.2 测试仪器与电化学测试 | 第136-13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7-147页 |
6.3.1 电催化水还原性质的研究 | 第137-140页 |
6.3.2 电催化水氧化性质的研究 | 第140页 |
6.3.3 H_2-CuCat和O_2-CuCat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 | 第140-144页 |
6.3.4 法拉第效率和Tafel曲线 | 第144-145页 |
6.3.5 水分解双功能催化剂的性质研究 | 第145-146页 |
6.3.6 反应机理研究 | 第146-147页 |
6.4 小结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2-1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