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9页 |
1.2 题目释义 | 第19-21页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1.3.1 理论研究 | 第21-26页 |
1.3.2 实证研究 | 第26-29页 |
1.3.3 小结 | 第29页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9-30页 |
1.5 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0-40页 |
第2章 北京商品住房空间格局演化机制及规划对策 | 第40-53页 |
2.1 北京商品住房郊区化机制 | 第40-43页 |
2.2 北京住房市场面临的挑战 | 第43-48页 |
2.3 北京住房建设规划的应对策略 | 第48-52页 |
2.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北京商品住房区位特征 | 第53-78页 |
3.1 存量住房区位特征 | 第53-55页 |
3.1.1 存量住房数量 | 第53-54页 |
3.1.2 存量住房户型面积 | 第54-55页 |
3.2 新建商品住房区位特征 | 第55-75页 |
3.2.1 新建商品住房数量 | 第55-59页 |
3.2.2 新建商品住房户型面积 | 第59-63页 |
3.2.3 新建商品住房价格 | 第63-75页 |
3.3 北京商品住房区位特征与西方理论的异同 | 第75-76页 |
3.4 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就业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对商品住房区位的影响 | 第78-94页 |
4.1 北京就业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规划背景 | 第78-79页 |
4.2 就业岗位可达性布局对商品住房区位的影响 | 第79-88页 |
4.2.1 就业岗位可达性测度 | 第80页 |
4.2.2 就业岗位可达性空间分布 | 第80-86页 |
4.2.3 就业岗位可达性对房价的影响 | 第86-88页 |
4.3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对商品住房区位的影响 | 第88-92页 |
4.3.1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布 | 第88-90页 |
4.3.2 公共服务设施对房价的影响 | 第90-92页 |
4.4 就业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及影响与研究预期比较 | 第92-93页 |
4.5 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轨道交通布局对商品住房区位的影响 | 第94-116页 |
5.1 轨道交通的理论影响 | 第94-97页 |
5.2 北京轨道交通空间规划背景 | 第97-99页 |
5.3 轨道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布 | 第99-103页 |
5.4 轨道交通对住房区位的影响 | 第103-114页 |
5.4.1 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5.4.2 轨道交通对户型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5.4.3 轨道交通与周边规划政策的共同影响 | 第112-114页 |
5.5 轨道交通布局及影响与研究预期比较 | 第114页 |
5.6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6章 居住用地控制对商品住房区位的影响 | 第116-134页 |
6.1 居住用地控制的理论影响 | 第116-118页 |
6.2 北京居住用地规划控制背景 | 第118-119页 |
6.3 居住用地控制程度的空间分布 | 第119-123页 |
6.3.1 居住用地供应规模控制 | 第119-121页 |
6.3.2 居住用地建设强度控制 | 第121-123页 |
6.4 居住用地控制对住房区位和通勤的影响 | 第123-132页 |
6.4.1 居住用地控制对住房数量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6.4.2 居住用地控制对房价与户型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6.4.3 居住用地控制对通勤距离的影响 | 第128-131页 |
6.4.4 居住用地控制过程中的利益分配 | 第131-132页 |
6.5 居住用地控制布局及影响与研究预期比较 | 第132-133页 |
6.6 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34-13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4-137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7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附录A 其他方程形式回归结果 | 第149-156页 |
附录B 轨道站点影响可靠性检验 | 第156-1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