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3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3.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3.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1 中医方剂英译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2 文化负载词及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2.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 第14页 |
| 2.2 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跨文化交际理论 | 第16-24页 |
| 1 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 第16-20页 |
| 1.1 文化 | 第16-18页 |
| 1.2 交际 | 第18-19页 |
| 1.3 跨文化交际 | 第19-20页 |
| 2 文化与交际 | 第20页 |
| 3 文化与语言 | 第20-21页 |
| 4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 第21-24页 |
| 4.1 翻译的定义 | 第21-22页 |
| 4.2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中医方剂歌诀文化负载词的语言特征 | 第24-34页 |
| 1 中医方剂歌诀的发展简况 | 第24-25页 |
| 2 中医方歌文化负载词的语言特征 | 第25-29页 |
| 2.1 医哲交融 | 第25-26页 |
| 2.2 文学性 | 第26-27页 |
| 2.3 取类比象 | 第27-28页 |
| 2.4 模糊性 | 第28-29页 |
| 3 中医方歌文化负载词语言特征产生的原因 | 第29-34页 |
| 3.1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的影响 | 第29-31页 |
| 3.2 汉英两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 | 第31-34页 |
| 第五章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医方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 第34-47页 |
| 1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中医方歌英译相结合的必要性 | 第34页 |
| 2 中医方歌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 第34-39页 |
| 2.1 生态文化负载词 | 第35-36页 |
| 2.2 物质文化负载词 | 第36页 |
| 2.3 哲学文化负载词 | 第36-37页 |
| 2.4 宗教文化负载词 | 第37-38页 |
| 2.5 神话传说文化负载词 | 第38-39页 |
| 2.6 历史典故文化负载词 | 第39页 |
| 3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医方歌文化负载词的主要英译方法 | 第39-47页 |
| 3.1 音译法 | 第40页 |
| 3.2 直译法 | 第40-42页 |
| 3.3 意译法 | 第42-43页 |
| 3.4 取代法 | 第43-44页 |
| 3.5 增译法 | 第44-45页 |
| 3.6 拉丁法 | 第45页 |
| 3.7 综合法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7-49页 |
| 1 研究成果 | 第47页 |
| 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个人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