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第1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概述 | 第12-17页 |
1.1 金葡菌的致病性及其毒力因子 | 第12-14页 |
1.1.1 溶血素 | 第13页 |
1.1.2 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SEs) | 第13-14页 |
1.2 金葡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金葡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 | 第14-16页 |
1.2.2 金葡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 | 第16-17页 |
第2节 茶树油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2.1 茶树油的抗菌活性 | 第18-19页 |
2.2 茶树油的抗病毒作用 | 第19页 |
2.3 茶树油的抗炎活性 | 第19-20页 |
2.4 茶树油的抗肿瘤作用 | 第20页 |
2.5 茶树油的抗氧化作用 | 第20页 |
第3节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茶树油抗金葡菌的活性研究 | 第22-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茶树油对金葡菌悬浮菌的抑制试验 | 第23-24页 |
2.2.2 茶树油对金葡菌被膜菌的抑制试验 | 第24-25页 |
2.2.3 统计学分析 | 第25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25-32页 |
2.3.1 茶树油对金葡菌悬浮菌的抑制效果 | 第25-28页 |
2.3.2 茶树油对金葡菌被膜菌的抑制效果 | 第28-32页 |
2.4 讨论 | 第32-34页 |
2.4.1 茶树油对金葡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2 茶树油对金葡菌悬浮菌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 第33-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茶树油抑制金葡菌形成生物被膜的机制研究 | 第35-49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6-41页 |
3.2.1 茶树油作用下被膜态金葡菌eDNA释放的检测 | 第36页 |
3.2.2 茶树油作用下被膜态金葡菌PIA表达的检测 | 第36-37页 |
3.2.3 茶树油作用下溶血活力测定 | 第37页 |
3.2.4 Western Blot法检测茶树油作用下金葡菌α-溶血素的表达 | 第37-39页 |
3.2.5 Real-Time RT-PCR法检测茶树油作用下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39-41页 |
3.2.6 统计学分析 | 第41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41-46页 |
3.3.1 茶树油对金葡菌eDNA释放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2 茶树油对PIA表达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3 茶树油对溶血活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4 Western Blot检测茶树油对α-溶血素影响 | 第44-45页 |
3.3.5 茶树油对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讨论 | 第46-48页 |
3.4.1 茶树油对eDNA释放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2 茶树油对PIA表达的影响 | 第47页 |
3.4.3 茶树油对α-溶血素的影响 | 第47页 |
3.4.4 茶树油对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茶树油抗金葡菌的转录组学研究--RNA测序法 | 第49-75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4.1.1 菌株和药品 | 第49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0-54页 |
4.2.1 收集菌体 | 第50页 |
4.2.2 RNA的抽提与纯化 | 第50-51页 |
4.2.3 测序cDNA样本文库的构建 | 第51页 |
4.2.4 Cluster生成 | 第51页 |
4.2.5 上机测序 | 第51页 |
4.2.6 测序结果的质量控制 | 第51页 |
4.2.7 数据的预处理 | 第51-52页 |
4.2.8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 第52页 |
4.2.9 基因表达定量 | 第52页 |
4.2.10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52-53页 |
4.2.11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第53页 |
4.2.12 荧光实时定量RT-PCR验证 | 第53-54页 |
4.3 试验结果 | 第54-66页 |
4.3.1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 第54-56页 |
4.3.2 文库构建结果 | 第56-57页 |
4.3.3 测序结果质控情况 | 第57页 |
4.3.4 数据预处理结果 | 第57-58页 |
4.3.5 基因组比对结果 | 第58页 |
4.3.6 样本的表达分布及相关性 | 第58-61页 |
4.3.7 茶树油作用后悬浮菌和被膜菌差异表达基因 | 第61-62页 |
4.3.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 | 第62-64页 |
4.3.9 差异基因KEGG通路分析 | 第64-66页 |
4.3.10 荧光实时定量RT-PCR验证结果 | 第66页 |
4.4 讨论 | 第66-73页 |
4.4.1 差异基因在糖酵解/糖质新生通路中的富集 | 第67-68页 |
4.4.2 差异基因在嘌呤代谢通路中的富集 | 第68-70页 |
4.4.3 差异基因在嘧啶代谢通路中的富集 | 第70-71页 |
4.4.4 差异基因在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富集 | 第71-73页 |
4.5 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5-77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75-76页 |
5.2 创新点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8页 |
导师简介 | 第88-90页 |
作者介绍及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