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 1.1 引言 | 第9页 |
| 1.2 国内外茶叶生产设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3页 |
| 1.2.1 国外茶叶生产设备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1.2.2 国内茶叶生产设备的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 1.2.3 茶叶生产设备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1.3 全自动绿茶生产线机械加工工艺 | 第13-17页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1页 |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5.2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1.5.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2章 揉捻机与曲毫机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3-35页 |
| 2.1 揉捻机的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 2.1.1 简介揉捻作用 | 第23页 |
| 2.1.2 国内揉捻机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23-24页 |
| 2.1.3 国内主要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揉捻机企业及产品 | 第24页 |
| 2.2 现有揉捻机的构造及工作机理 | 第24-30页 |
| 2.2.1 常用揉捻机的构造 | 第24-25页 |
| 2.2.2 揉捻机揉桶的运动特点 | 第25-29页 |
| 2.2.3 本课题所研究的全自动绿茶揉捻设备 | 第29页 |
| 2.2.4 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存在不足 | 第29-30页 |
| 2.3 曲毫机的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 2.3.1 简介曲毫作用 | 第30页 |
| 2.3.2 国内曲毫机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30页 |
| 2.3.3 国内外主要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曲毫机企业及产品 | 第30-31页 |
| 2.4 现有曲毫机的构造及工作机理 | 第31-34页 |
| 2.4.1 曲毫机的结构 | 第31-32页 |
| 2.4.2 本课题所研究的全自动绿茶曲毫设备 | 第32-33页 |
| 2.4.3 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存在不足 | 第33-3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揉捻机棱骨形状对底部茶叶的影响 | 第35-49页 |
| 3.1 Abaqus/Explicit有限元分析法介绍 | 第35-38页 |
| 3.2 揉捻机棱骨结构 | 第38-39页 |
| 3.2.1 棱骨作用于茶叶揉捻的影响 | 第38页 |
| 3.2.2 棱骨作用于茶叶集叶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3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简化 | 第39-42页 |
| 3.3.1 揉捻机整体建模 | 第39页 |
| 3.3.2 三维模型的建立及模型简化 | 第39-42页 |
| 3.4 有限元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2-45页 |
| 3.4.1 部件材料及分析步 | 第42页 |
| 3.4.2 部件划分网格 | 第42-44页 |
| 3.4.3 装配和相互作用 | 第44-45页 |
| 3.4.4 定义载荷 | 第45页 |
| 3.5 可视化分析结果 | 第45-48页 |
| 3.5.1 不同顶部圆角 | 第45-47页 |
| 3.5.2 不同棱骨半径 | 第47-4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揉捻机揉桶聚茶辅助机构设计及仿真 | 第49-63页 |
| 4.1 ADAMS运动规律分析 | 第49-50页 |
| 4.1.1 ADAMS运动学方程的建立 | 第49-50页 |
| 4.1.2 ADAMS运动学方程的求解算法 | 第50页 |
| 4.2 揉桶聚茶辅助装置的设计 | 第50-53页 |
| 4.2.1 辅助装置的初步构想 | 第50-51页 |
| 4.2.2 改进为可分离式 | 第51-53页 |
| 4.3 揉桶聚茶辅助装置的仿真及验证 | 第53-61页 |
| 4.3.1 背景分析 | 第53页 |
| 4.3.2 建立简化模型并导入 | 第53-55页 |
| 4.3.3 定义材料及约束条件 | 第55-58页 |
| 4.3.4 设置运动条件 | 第58-60页 |
| 4.3.5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5章 曲毫机炒锅和炒板的模态分析 | 第63-75页 |
| 5.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63-66页 |
| 5.2 炒锅模态分析 | 第66-71页 |
| 5.3 炒板模态分析 | 第71-7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5-79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76-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