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课外拓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访淡法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 ·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 ·实践 | 第14页 |
| ·实践能力 | 第14-16页 |
|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能力 | 第16页 |
| ·课外拓展 | 第16-17页 |
|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 ·缄默知识 | 第18-20页 |
| 第3章 实践能力课外拓展模型构建 | 第20-41页 |
| ·开展实践能力课外拓展的原因 | 第20-24页 |
| ·社会需求 | 第20-22页 |
| ·就业压力的增加 | 第22-24页 |
| ·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 第24-26页 |
| ·人才培养定位单一 | 第24页 |
| ·课程体系设置相对滞后 | 第24-25页 |
| ·实践教学比较薄弱 | 第25页 |
| ·课内教学时间短、任务重 | 第25-26页 |
| ·实践能力课外拓展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29页 |
| ·个体差异 | 第26-27页 |
| ·环境条件 | 第27页 |
| ·时间保障 | 第27-29页 |
| ·课外拓展与课内实践的关系 | 第29-30页 |
| ·自成体系 | 第29页 |
| ·相互补充 | 第29-30页 |
|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 第30-34页 |
| ·国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要求 | 第30-31页 |
| ·教育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 第31-33页 |
| ·本研究制订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 第33-34页 |
| ·课外拓展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34-38页 |
| ·课外拓展模型构建标准与原则 | 第34-35页 |
| ·课外拓展理论模型 | 第35-38页 |
| ·实践能力课外拓展方式及实施流程 | 第38-41页 |
| ·方式 | 第38-39页 |
| ·实施流程 | 第39-41页 |
| 第4章 实践能力课外拓展案例研究 | 第41-53页 |
|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生实践能力课外拓展概述 | 第41-42页 |
| ·创新工作室 | 第42-48页 |
| ·创新工作室平台的搭建 | 第42-43页 |
| ·创新工作室功能介绍 | 第43-47页 |
| ·创新工作室培养目标 | 第47-48页 |
| ·创新工作室实践效果 | 第48页 |
| ·创新工作室实践平台存在的不足 | 第48页 |
| ·业界锻炼制 | 第48-51页 |
| ·业界锻炼平台搭建 | 第48页 |
| ·业界锻炼功能介绍 | 第48-50页 |
| ·业界锻炼制培养目标 | 第50页 |
| ·业界锻炼制实例 | 第50-51页 |
| ·业界锻炼制实践效果 | 第51页 |
| ·业界锻炼制实践存在的不足 | 第51页 |
| ·课外拓展要注意的问题 | 第51-53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 ·研究总结 | 第53页 |
|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53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3页 |
|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 | 第58-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