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1.4 选题的创新性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34页 |
2.1 农民工随迁子女和教育公平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1 农民工随迁子女 | 第20-21页 |
2.1.2 教育公平 | 第21页 |
2.2 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 第21-23页 |
2.2.1 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 第21-22页 |
2.2.2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 | 第22-23页 |
2.3 共享发展理念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关系分析 | 第23-26页 |
2.3.1 共享发展理念下教育性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 第23-24页 |
2.3.2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2.3.3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可能性 | 第25-26页 |
2.4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及发展 | 第26-34页 |
2.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思想 | 第26-27页 |
2.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公平思想 | 第27-32页 |
2.4.3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理念演变 | 第32-34页 |
3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考察及原因分析 | 第34-53页 |
3.1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取得的新进展 | 第34-37页 |
3.1.1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理念提升 | 第34-35页 |
3.1.2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制度已初步确立 | 第35-36页 |
3.1.3 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 第36-37页 |
3.2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 第37-46页 |
3.2.1 制度层面: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 第37-41页 |
3.2.2 运行层面:教育花费高与过程中的不平等 | 第41-44页 |
3.2.3 评价层面:教育结果不公平 | 第44-46页 |
3.3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 第46-53页 |
3.3.1 观念因素 | 第46页 |
3.3.2 家庭因素 | 第46-49页 |
3.3.3 经济因素 | 第49-51页 |
3.3.4 制度政策因素 | 第51-53页 |
4 农民工随迁子女共享教育公平发展的路径分析 | 第53-62页 |
4.1 完善教育发展体制 | 第53-56页 |
4.1.1 明确各级各地政府责任 | 第53页 |
4.1.2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 | 第53-54页 |
4.1.3 完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 第54-55页 |
4.1.4 健全弱势群体补偿机制 | 第55-56页 |
4.2 健全教育管理体制 | 第56-59页 |
4.2.1 健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 第56页 |
4.2.2 购买民办学校教育服务 | 第56-57页 |
4.2.3 构建年限标准制度 | 第57-58页 |
4.2.4 尝试推广教育券制度 | 第58-59页 |
4.3 社会合力进行救助 | 第59-60页 |
4.3.1 社会各类机构的援助与关爱 | 第59页 |
4.3.2 媒体监督与宣传 | 第59-60页 |
4.4 学校家庭加强重视 | 第60-62页 |
4.4.1 学校教育一视同仁 | 第60-61页 |
4.4.2 父母给予子女更多关爱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