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家蚕蛹糖苷水解酶18家族几丁质酶的致敏形成机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7页
    1.1 食物过敏的研究进展第16-23页
        1.1.1 食品过敏概述第16-17页
        1.1.2 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第17-18页
        1.1.3 食物变应原第18-19页
        1.1.4 食物变应原的鉴定第19-21页
            1.1.4.1 食物过敏动物模型第19-20页
            1.1.4.2 变应原鉴定的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学第20-21页
        1.1.5 食物变应原的致敏机理第21-23页
            1.1.5.1 变应原的抗原表位第21-22页
            1.1.5.2 变应原的分子模拟研究第22-23页
    1.2 家蚕蛹变应原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家蚕蛹蛋白小鼠食物过敏模型构建研究第27-47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7-33页
        2.2.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8页
        2.2.3 主要试剂第28-29页
        2.2.4 部分试剂及溶液配制第29-33页
    2.3 试验方法第33-36页
        2.3.1 家蚕蛹粗蛋白提取第33页
        2.3.2 蛋白质的定量第33页
        2.3.3 家蚕蛹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33-34页
        2.3.4 试验小鼠的分组、致敏与激发步骤第34页
        2.3.5 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斯蓝的颜色变化第34页
        2.3.6 试验小鼠眼球取血第34页
        2.3.7 小鼠血清中IgE、组胺、IgG2a、IFN-γ、IL-4、IL-6的测定第34-35页
        2.3.8 试验小鼠取空肠组织及其病理切片与显微观察第35页
        2.3.9 家蚕蛹变应原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第35-36页
        2.3.10 统计学分析第3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6-46页
        2.4.1 家蚕蛹粗蛋白的定量第36-37页
        2.4.2 家蚕蛹粗蛋白的SDS-PAGE凝胶电泳第37页
        2.4.3 不同致敏方式对尾注伊文斯蓝的影响第37-38页
        2.4.4 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鼠空肠组织的影响(H&E染色及SEM超微观察)第38-40页
        2.4.5 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鼠血清中IgE含量的影响第40-41页
        2.4.6 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鼠血清中组胺含量的影响第41-42页
        2.4.7 不同致敏方式对小鼠血清中IL-4、IL-6、IFN-γ含量的影响第42-44页
        2.4.8 蚕蛹蛋白变应原的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第44-46页
    2.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家蚕蛹蛋白食物致敏变应原的鉴定分析第47-76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7-50页
        3.2.1实验材料第47-48页
            3.2.1.1小鼠血清第47-48页
            3.2.1.2 人血清第48页
            3.2.1.3 蚕蛹样品第48页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8-49页
        3.2.3 主要试剂第49-50页
    3.3 试验方法第50-56页
        3.3.1 双向电泳用家蚕蛹蛋白质提取及纯化第50页
        3.3.2 提取蛋白的定量分析第50页
        3.3.3 蚕蛹蛋白的双向电泳第50-55页
            3.3.3.1 一向等点聚焦第50-51页
            3.3.3.2 双向SDS-PAGE第51-53页
            3.3.3.3 Western blot实验第53页
            3.3.3.4 蛋白点的质谱(MOLDI-TOF-MS/MS)鉴定第53-55页
        3.3.4 质谱结果的数据库检索与分析第55页
        3.3.5 致敏蛋白鉴定与分析第55页
        3.3.6 家蚕蛹主要变应原的分析第55-5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6-75页
        3.4.1 免疫印迹反应血清稀释度的确定第56-57页
        3.4.2 家蚕蛹小鼠食用过敏变应原的鉴定与分析第57-68页
            3.4.2.1 低分子量家蚕蛹变应原的双向电泳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反应第57-59页
            3.4.2.2 高分子量家蚕蛹变应原的双向电泳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反应第59-61页
            3.4.2.3 免疫印迹蛋白质斑点的质谱鉴定第61-68页
        3.4.3 家蚕蛹人食用过敏变应原的鉴定与分析第68-73页
            3.4.3.1 家蚕蛹变应原蛋白的双向电泳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反应第68-69页
            3.4.3.2 免疫印迹蛋白质斑点的质谱鉴定第69-73页
        3.4.4 家蚕蛹主要变应原的分析第73-75页
    3.5 小节第75-76页
第四章 家蚕蛹优势变应原BmChi线性抗原表位的预测及初步鉴定第76-106页
    4.1 引言第76-77页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7-78页
        4.2.1 主要试剂第77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77页
        4.2.3 其它试剂及其配制第77-78页
    4.3 试验方法第78-85页
        4.3.1 BmChi与不同来源几丁质酶及几丁质酶变应原蛋白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第78-82页
        4.3.2 BmChi蛋白二级结构一致性预测与分析第82页
        4.3.3 BmChi蛋白的亲疏水性预测与分析第82页
        4.3.4 BmChi蛋白的可塑性预测与分析第82页
        4.3.5 BmChi蛋白的抗原性预测与分析第82页
        4.3.6 BmChi蛋白的表面可及性预测与分析第82页
        4.3.7 BmChi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与分析第82-83页
        4.3.8 BmChi抗原表位的综合分析第83页
        4.3.9 BmChi抗原表位线性重叠肽段的合成第83页
        4.3.10 小鼠抗血清的制备第83页
        4.3.11 BmChi重叠肽的ELISA反应第83-85页
        4.3.12 BmChi抗原表位肽段的设计与合成第8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85-105页
        4.4.1 BmChi与不同来源几丁质酶的同源分析第85-87页
        4.4.2 BmChi与不同几丁质酶变应原的同源分析第87-90页
        4.4.3 BmChi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第90-91页
        4.4.4 BmChi蛋白的亲疏水性预测与分析第91-92页
        4.4.5 BmChi蛋白的可塑性预测与分析第92-93页
        4.4.6 BmChi蛋白的抗原性预测与分析第93页
        4.4.7 BmChi蛋白的表面可及性预测与分析第93-94页
        4.4.8 BmChi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与分析第94-96页
        4.4.9 BmChi抗原表位的综合分析第96-97页
        4.4.10 BmChi重叠肽段的ELISA检测第97-102页
        4.4.11 BmChi重叠肽中优势抗原表位肽段的设计与合成及ELISA检测第102-105页
    4.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五章 BmChi蛋白的同源模建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第106-148页
    5.1 前言第106页
    5.2 实验仪器和软件第106-107页
        5.2.1 分子模拟设备第106页
        5.2.2 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第106-107页
    5.3 研究方法第107-110页
        5.3.1 BmChi蛋白三维机构建模第107页
            5.3.1.1 模板选择第107页
            5.3.1.2 BmChi蛋白的同源建模及模型优化第107页
            5.3.1.3 BmChi三维建模的评价第107页
        5.3.2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的分子对接研究第107-108页
            5.3.2.1 分子对接片段的选择第107-108页
            5.3.2.2 BmChi抗原表位的分析第108页
            5.3.2.3 抗原蛋白-抗体蛋白复合物分子对接的结构预测第108页
            5.3.2.4 抗原蛋白-抗体蛋白复合物的氢键和静电分析第108页
        5.3.3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第108-110页
            5.3.3.1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的动力学过程模拟第108-109页
            5.3.3.2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的动力学过程模拟的因素考察第109-110页
            5.3.3.3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复合物的拉伸动力学模拟第110页
            5.3.3.4 拉伸动力学过程中BmChi与小鼠IgE-Fv复合物解离性、二级结构变化和溶剂可及性表面变化的分析第110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110-146页
        5.4.1 BmChi蛋白三维结构建模第110-118页
            5.4.1.1 BmChi蛋白建模模板的选择第110-112页
            5.4.1.2 BmChi蛋白的同源建模及模型优化第112-114页
            5.4.1.3 BmChi三维建模的PROCHECK评价第114页
            5.4.1.4 BmChi三维建模的Verify 3D评价第114-115页
            5.4.1.5 BmChi活性口袋的比较第115-118页
        5.4.2 BmChi与小鼠IgE抗体复合物的分子对接研究第118-132页
            5.4.2.1 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分子对接模板的选择第118-119页
            5.4.2.2 BmChi抗原表位肽段的结构分析第119-120页
            5.4.2.3 BmChi蛋白的肽段与小鼠IgE抗体的分子对接模拟第120-124页
            5.4.2.4 BmChi与小鼠IgE抗体片段的结合机制第124-126页
            5.4.2.5 BmChi与小鼠IgE抗体片段分子对接的氢键作用第126-131页
            5.4.2.6 BmChi与小鼠IgE抗体片段分子对接的静电作用第131-132页
        5.4.3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第132-140页
            5.4.3.1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复合物总体构象变化第132-135页
            5.4.3.2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复合物柔性变化第135-137页
            5.4.3.3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复合物二级结构变化第137-138页
            5.4.3.4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复合物回转半径变化第138页
            5.4.3.5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复合物溶剂可及性表面积变化第138-140页
        5.4.4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复合物的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第140-146页
            5.4.4.1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复合物的解离性第141-144页
            5.4.4.2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复合物二级结构变化第144-145页
            5.4.4.3 BmChi与小鼠IgE抗体Fv片段复合物溶剂可及性表面积变化第145-146页
    5.5 小结第146-148页
结论与展望第148-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4页
附录一 部分MS谱图第164-167页
附录二 部分变应原蛋白质斑点的肽段鉴定第167-171页
附录三 缩写第171-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附件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腺癌患者高血压病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西部土地权利流转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