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2.1 离合词本体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离合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泰国汉语离合词教学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 泰国汉语离合词教材、教师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 第22-29页 |
2.1 汉语教材的调查 | 第22-26页 |
2.1.1 离合词出现顺序与考纲要求级别的对应 | 第22-24页 |
2.1.2 教材中离合词的说明和练习 | 第24-26页 |
2.2 泰国汉语教师离合词教学调查 | 第26-27页 |
2.3 对所调查教师对应的学习者的调查 | 第27-29页 |
3 泰国学生汉语离合词测试一偏误调查 | 第29-43页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偏误数据的统计 | 第29-32页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9-30页 |
3.1.2 偏误数据统计 | 第30-32页 |
3.2 偏误类型 | 第32-36页 |
3.2.1 插入定语的偏误 | 第32-33页 |
3.2.2 插入补语的偏误 | 第33-34页 |
3.2.3 插入动态助词“着、了、过”的偏误 | 第34-35页 |
3.2.4 带宾语产生的偏误 | 第35页 |
3.2.5 插入结构助词“的”产生的偏误 | 第35-36页 |
3.2.6 重叠时产生的偏误 | 第36页 |
3.3 偏误原因分析 | 第36-43页 |
3.3.1 母语的负迁移 | 第36-40页 |
3.3.2 教学和教材的原因 | 第40-41页 |
3.3.3 离合词本身比较复杂 | 第41-43页 |
4 汉语离合词在泰国的教学方案和实施 | 第43-61页 |
4.1 两种离合词教学方案的具体设计 | 第43-46页 |
4.1.1 教学方法一:先合后离 详见附录四《五班离合词教案》 | 第44-45页 |
4.1.2 教学方法二:合离同时 详见附录五《六班离合词教案》 | 第45-46页 |
4.2 两种教学方案的教学效果考察 | 第46-58页 |
4.2.1 学习者离合词学习情况的考察和对比 | 第46-52页 |
4.2.2 两种教学方案实施的偏误对比 | 第52-57页 |
4.2.3 教学后离合词测试二偏误率与教学前离合词测试一偏误率对比 | 第57-58页 |
4.3 泰国学生汉语离合词教学建议 | 第58-61页 |
4.3.1“先合后离”与“合离同时”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阶段 | 第58-59页 |
4.3.2 教学手段上:思维导图比替换练习更高效 | 第59页 |
4.3.3 完善教学用书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一 离合词测试一 | 第65-68页 |
附录二 离合词测试二 | 第68-70页 |
附录三 总练习 | 第70-72页 |
附录四 五班离合词教案 | 第72-82页 |
附录五 六班离合词教案 | 第82-93页 |
后记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