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论 | 第12-52页 |
一、研究缘起及背景 | 第12-18页 |
(一)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发展的现实背景 | 第13-15页 |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教育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挑战 | 第15-17页 |
(三)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民族教育失谐发展的现实矛盾 | 第17-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22页 |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19-20页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0-2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2-39页 |
(一)国内研究文献的总体分布 | 第22-24页 |
(二)国内相关主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 第24-33页 |
(三)国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 | 第33-37页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第37-39页 |
四、主要概念及其关系界定 | 第39-46页 |
(一)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 | 第39-41页 |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教育 | 第41-44页 |
(三)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 | 第44-46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46-5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46-4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48-52页 |
第一部分 现实考量: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 第52-116页 |
一、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52-62页 |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特征 | 第52-54页 |
(二)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现状调查—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 第54-57页 |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现状概析 | 第57-62页 |
二、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62-77页 |
(一)我国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宏观现实 | 第62-64页 |
(二)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现状调查—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 第64-69页 |
(三)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的成因分析 | 第69-75页 |
(四)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的负面效应 | 第75-77页 |
三、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主流文化中心倾向 | 第77-90页 |
(一)宏观课程设计中多元民族文化的相对缺失 | 第77-79页 |
(二)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9-82页 |
(三)以教科书为代表—教学内容中的主流文化中心倾向 | 第82-85页 |
(四)民族语言在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及分析 | 第85-90页 |
四、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 第90-104页 |
(一)凉山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 第90-96页 |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的理念与技能问题 | 第96-100页 |
(三)民族地区缺乏民汉双语教师问题 | 第100-101页 |
(四)民族地区代课教师的现状与分析 | 第101-104页 |
五、学业失败与认同迷失:民族儿童和谐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104-108页 |
(一)少数民族儿童失学、辍学与学业失败问题的文化学分析 | 第104-106页 |
(二)少数民族儿童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06-108页 |
六、反学校文化:民族地区和谐学校构建中的不和谐音 | 第108-116页 |
(一)“反学校文化”的涵义与类型 | 第109-111页 |
(二)民族地区反学校文化的成因分析 | 第111-113页 |
(三)反学校文化对民族儿童和谐发展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四)研究民族地区反学校文化的教育意义 | 第114-11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依据:从理论基础、政策法规到国际比较 | 第116-152页 |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16-128页 |
(一)从多元文化主义到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 第116-120页 |
(二)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120-122页 |
(三)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到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 | 第122-125页 |
(四)从和合论到和谐教育思想 | 第125-128页 |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政策法规依据 | 第128-134页 |
(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文化与教育层面的解读 | 第128-130页 |
(二)我国现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法律和法规 | 第130-133页 |
(三)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 第133-134页 |
三、国外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实践与比较分析 | 第134-152页 |
(一)美国的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教育 | 第135-138页 |
(二)冲突与融合:法国的多元文化和谐之旅及其现实困境 | 第138-139页 |
(三)变革与发展中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和谐教育 | 第139-142页 |
(四)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的多元文化教育实践 | 第142-145页 |
(五)印度的多层次种族社会与多元文化教育 | 第145-147页 |
(六)各国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政策、实践之比较分析 | 第147-152页 |
第三部分 均衡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和谐的宏观构建 | 第152-178页 |
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 第152-162页 |
(一)公平、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 | 第153-155页 |
(二)教育公平的历史与现实 | 第155-160页 |
(三)民族教育均衡发展:基于教育公平的现实追求 | 第160-162页 |
二、均衡发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环境建构 | 第162-167页 |
(一)教育公平与和谐: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 第162-164页 |
(二)均衡发展是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与和谐的宏观前提 | 第164-165页 |
(三)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第165-167页 |
三、民族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的路径解析 | 第167-178页 |
(一)民族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的政策建构 | 第167-170页 |
(二)着眼民族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推动民族教育立法 | 第170-172页 |
(三)促进教师良性流动,有效解决民族地区区域内师资配置失衡问题 | 第172-174页 |
(四)构建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和谐共享 | 第174-175页 |
(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搭建民族地区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重要平台 | 第175-178页 |
第四部分 和而不同: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和谐建构 | 第178-226页 |
一、和谐取向的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 | 第178-187页 |
(一)学校教育与学校文化 | 第178-180页 |
(二)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特征分析 | 第180-181页 |
(三)于多元中求和谐: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 第181-187页 |
二、民族语言文字传承与民汉双语教学 | 第187-197页 |
(一)语言文字与文化传承 | 第187-188页 |
(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双语现象概析 | 第188-189页 |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少数民族和谐双语教学 | 第189-191页 |
(四)双语教学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 第191-194页 |
(五)提高民汉双语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 第194-197页 |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和谐课程建构 | 第197-206页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多元文化教育 | 第197-198页 |
(二)民族学校课程文化与民族儿童和谐发展 | 第198-200页 |
(三)民族学校多元和谐课程的建构策略 | 第200-206页 |
四、课堂教学中的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 | 第206-214页 |
(一)民族地区学校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 | 第207-211页 |
(二)民族地区学校和谐课堂的建构策略 | 第211-214页 |
五、引领和谐:民族地区跨文化教师队伍建设 | 第214-226页 |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 第215-216页 |
(二)民族地区跨文化教师的专业化标准 | 第216-220页 |
(三)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跨文化教师培养策略 | 第220-226页 |
第五部分 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之鹄的 | 第226-262页 |
一、立足多元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 第226-235页 |
(一)文化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 第226-229页 |
(二)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道德教育 | 第229-231页 |
(三)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 第231-232页 |
(四)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和谐人格养成(个性发展) | 第232-234页 |
(五)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 | 第234-235页 |
二、从民族文化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的系统建构 | 第235-243页 |
(一)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 第236-237页 |
(二)关于民族文化的同质性 | 第237-239页 |
(三)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实 | 第239-241页 |
(四)从民族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各民族学生多层次文化认同的建构 | 第241-243页 |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理念 | 第243-249页 |
(一)多元一体 | 第243-245页 |
(二)辩证扬弃 | 第245-246页 |
(三)美人之美 | 第246-248页 |
(四)和而不同 | 第248-249页 |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培养目标(个体层面) | 第249-262页 |
(一)认知(知识)目标 | 第251-255页 |
(二)技能目标 | 第255-256页 |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 第256-258页 |
(四)价值观目标 | 第258-262页 |
结语 | 第262-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264-273页 |
附录 | 第273-280页 |
后记 | 第280-282页 |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 第282-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