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7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2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6-27页 |
1.3 论文的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1.3.1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7页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9-33页 |
第2章 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33-50页 |
2.1 质量缺陷与质量绩效内涵界定 | 第33-35页 |
2.1.1 质量缺陷内涵界定 | 第33-34页 |
2.1.2 质量缺陷特征分析 | 第34-35页 |
2.1.3 质量绩效内涵界定 | 第35页 |
2.2 质量缺陷管理功能分析与确认 | 第35-41页 |
2.2.1 基于类比隐喻的质量缺陷管理功能分析 | 第35-39页 |
2.2.2 基于镜像组织假设的质量缺陷管理功能分析 | 第39-40页 |
2.2.3 质量缺陷管理功能的确认 | 第40-41页 |
2.3 质量缺陷管理功能结构分析 | 第41-44页 |
2.3.1 基于文献萃取的质量缺陷管理功能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2.3.2 基于情景分析的质量缺陷管理功能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2.3.3 质量缺陷管理功能结构的归总 | 第44页 |
2.4 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理论框架 | 第44-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识别 | 第50-75页 |
3.1 基于释意理论的质量缺陷管理的驱动诱导因素识别 | 第50-58页 |
3.1.1 基于释意理论的驱动诱导因素的识别 | 第50-57页 |
3.1.2 驱动诱导因素的汇总 | 第57-58页 |
3.2 质量缺陷管理的触发摄动因素识别 | 第58-67页 |
3.2.1 基于扎根理论的触发摄动因素识别 | 第58-64页 |
3.2.2 基于话语分析的触发摄动因素识别 | 第64-66页 |
3.2.3 触发摄动因素的汇总 | 第66-67页 |
3.3 基于释意理论的质量缺陷管理的使能保障因素识别 | 第67-74页 |
3.3.1 基于释意理论的使能保障因素的识别 | 第67-73页 |
3.3.2 使能保障因素的汇总 | 第73-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质量缺陷管理驱动诱导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 第75-97页 |
4.1 驱动诱导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75-81页 |
4.1.1 法则关系和理论假设的提出 | 第75-81页 |
4.1.2 理论框架的确定 | 第81页 |
4.2 驱动诱导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81-95页 |
4.2.1 实证方法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 第82-85页 |
4.2.2 实证分析过程与实证结论 | 第85-9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质量缺陷管理触发摄动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 第97-145页 |
5.1 触发摄动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97-113页 |
5.1.1 法则关系和理论假设的提出 | 第97-112页 |
5.1.2 理论框架的确定 | 第112-113页 |
5.2 触发摄动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113-142页 |
5.2.1 实证分析方法的选取 | 第113-117页 |
5.2.2 实证分析过程与结论 | 第117-14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2-145页 |
第6章 质量缺陷管理使能保障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 第145-190页 |
6.1 质量缺陷管理使能保障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145-158页 |
6.1.1 法则关系和理论假设的提出 | 第145-157页 |
6.1.2 理论框架的确定 | 第157-158页 |
6.2 质量缺陷管理使能保障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158-188页 |
6.2.1 实证分析方法的选取 | 第158-163页 |
6.2.2 实证分析过程与实证结论 | 第163-18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7章 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 第190-212页 |
7.1 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分析 | 第190-193页 |
7.2 质量缺陷管理主要子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剖析 | 第193-195页 |
7.3 驱动诱导因素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概念模型构建 | 第195-197页 |
7.3.1 理论假设和法则关系的提出 | 第195-197页 |
7.3.2 概念模型 | 第197页 |
7.4 触发摄动因素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197-201页 |
7.4.1 理论假设和法则关系的提出 | 第198-200页 |
7.4.2 概念模型 | 第200-201页 |
7.5 使能保障因素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201-204页 |
7.5.1 理论假设和法则关系的提出 | 第201-204页 |
7.5.2 概念模型 | 第204页 |
7.6 驱动诱导因素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204-206页 |
7.6.1 变量的测度与计算 | 第204页 |
7.6.2 实证分析过程与实证结论 | 第204-206页 |
7.7 触发摄动因素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206-208页 |
7.8 使能保障因素间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208-209页 |
7.9 本章小结 | 第209-212页 |
第8章 基于质量缺陷管理提升质量绩效的建议 | 第212-232页 |
8.1 组织层面的建议 | 第212-213页 |
8.2 员工层面的建议 | 第213-214页 |
8.3 团队层面的建议 | 第214-231页 |
8.3.1 完善质量改进团队质量缺陷管理功能 | 第215页 |
8.3.2 重视质量改进团队质量缺陷管理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 | 第215-231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231-232页 |
结论 | 第232-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57-261页 |
致谢 | 第261-263页 |
附录 | 第263-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