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腐败 | 第17页 |
二、裸官腐败 | 第17-18页 |
三、财产申报 | 第18页 |
四、“天网”行动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一、寻租理论 | 第19页 |
二、权力制约理论 | 第19-20页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页 |
四、行政伦理学理论 | 第20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0-21页 |
二、实证研究法 | 第21页 |
三、多学科交叉法 | 第21页 |
四、比较研究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我国政府官员腐败案例分析及启示 | 第22-27页 |
第一节 典型案例 | 第22-24页 |
一、案例1:高官腐败——周永康案 | 第22-23页 |
二、案例2:小官巨贪——罗亚平案 | 第23-24页 |
三、案例3:裸官腐败——周金伙案 | 第24页 |
第二节 案例启示 | 第24-27页 |
一、高官腐败群体化,影响恶劣 | 第24-25页 |
二、“小官巨贪”隐蔽性强,危害大 | 第25-26页 |
三、“裸官”腐败,跨境追赃难度大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府官员腐败防治的必要性及防治状况 | 第27-32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府官员腐败防治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一、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 | 第27页 |
二、是政府廉政建设的应有之义 | 第27-28页 |
三、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 第28页 |
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近年来政府官员腐败的防治状况 | 第29-32页 |
一、“打虎”与“拍蝇”双管齐下 | 第29页 |
二、巡视制度常态化 | 第29-30页 |
三、国际合作,跨境追逃 | 第30-31页 |
四、“裸官”专项治理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府官员腐败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32-44页 |
第一节 防治主体问题及其原因 | 第32-34页 |
一、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 | 第32页 |
二、监察、审计机关对官员的监督不力 | 第32-33页 |
三、司法机关对官员惩治力度不足 | 第33-34页 |
四、公众主体对官员的监督不畅 | 第34页 |
第二节 防治法律法规问题 | 第34-36页 |
一、现有法律法规偏重对官员腐败的事后惩治 | 第34-35页 |
二、预防官员腐败的法律依据较欠缺 | 第35-36页 |
第三节 防治方式问题及其成因 | 第36-40页 |
一、制度监督不健全 | 第36页 |
二、党委监督形式化 | 第36-37页 |
三、行政内部监督乏力 | 第37-38页 |
四、教育预防不足 | 第38-39页 |
五、舆论监督不规范 | 第39页 |
六、党纪、政纪处分不具威慑力 | 第39-40页 |
七、司法惩戒量刑不严 | 第40页 |
第四节 官员权力失范问题及其原因 | 第40-42页 |
一、权力过度集中 | 第40-41页 |
二、权力行使不透明 | 第41-42页 |
第五节 防治成效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一、对官员腐败的预防举措成效小 | 第42页 |
二、对官员腐败的惩治举措存在执法不严 | 第42-43页 |
三、对腐败官员的跨境追逃、追赃仍不够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境外官员腐败防治的经验借鉴 | 第44-49页 |
第一节 境外官员腐败防治的经验分析 | 第44-46页 |
一、新加坡:完善的反腐法律 | 第44-45页 |
二、丹麦:廉洁自律的文化氛围 | 第45页 |
三、中国香港:独立的监督机构——廉政公署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境外治理官员腐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6-49页 |
一、法律法规是防治官员腐败的保障 | 第46-47页 |
二、监督是防治官员腐败的重要手段 | 第47-48页 |
三、教育是防治官员腐败的基础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探索我国政府官员腐败防治的对策建议 | 第49-62页 |
第一节 构建官员腐败的多元化防治主体 | 第49-51页 |
一、各级党委高屋建瓴切实履行主体性责任 | 第49-50页 |
二、监察、审计机关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力度 | 第50页 |
三、司法机关要严格司法 | 第50-51页 |
四、推进公众对官员腐败的监督举报 | 第51页 |
第二节 完善官员腐败防治的法律法规 | 第51-53页 |
一、倡导预防与惩治并重的立法理念 | 第51-52页 |
二、制定官员腐败防治的具体法律法规 | 第52-53页 |
三、加强国内与国外官员腐败防治法律的衔接 | 第53页 |
第三节 推动官员腐败防治方式多样化 | 第53-59页 |
一、扩大制度监督的范围 | 第53-54页 |
二、党委监督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 第54-55页 |
三、审计等行政监督重过程、常态化 | 第55页 |
四、教育预防方式新颖化 | 第55-56页 |
五、舆论监督方式规范化 | 第56-57页 |
六、推进官员权力使用公开化 | 第57页 |
七、加强纪律处分威慑性 | 第57-58页 |
八、司法惩戒量刑严格化 | 第58-59页 |
第四节 提高官员腐败的防治成效 | 第59-60页 |
一、加强对官员腐败的预防实效性 | 第59页 |
二、加大对官员腐败的惩治力度 | 第59-60页 |
三、加大腐败官员的跨境追逃、追赃力度 | 第60页 |
第五节 加强政府官员的行政道德 | 第60-62页 |
一、强化政府官员的自律性 | 第60-61页 |
二、培养政府官员的行政良心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