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乳品加工工业论文--乳品加工工艺论文

乳制品中致病菌的调查与控制技术建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前言第8-22页
    1.1 沙门氏菌简介第8-10页
    1.2 阪崎肠杆菌简介第10-12页
    1.3 单增李斯特菌简介第12-13页
    1.4 超高压技术简介第13-19页
        1.4.1 超高压技术现状第13-14页
        1.4.2 超高压技术的历史第14-16页
        1.4.3 超高压技术的原理与系统构造第16-17页
        1.4.4 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第17页
        1.4.5 超高压协同抑菌剂抑菌第17-19页
    1.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19-20页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1.7 研究内容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33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2-26页
        2.1.1 实验菌株第22页
        2.1.2 主要试剂、溶液及培养基第22-23页
        2.1.3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1.4 实验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第24-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3页
        2.2.1 鲜奶中沙门氏菌的鉴定第26-27页
        2.2.2 鲜奶中阪崎肠杆菌的鉴定第27-28页
        2.2.3 抑菌物质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第28页
        2.2.4 两种致病菌菌落总数与吸光度的关系测定第28-29页
        2.2.5 抑菌物质在牛奶中对两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测定第29页
        2.2.6 超高压处理牛奶中两种致病菌的效果测定第29-30页
        2.2.7 超高压协同抑菌物质处理牛奶中两种致病菌的效果测定第30页
        2.2.8 发射场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30-31页
        2.2.9 牛奶蛋白变化分析第31-33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3-57页
    3.1 鲜奶中沙门氏菌与阪崎肠杆菌的调查第33-36页
        3.1.1 沙门氏菌检出情况第33-34页
        3.1.2 阪崎肠杆菌检出情况第34-36页
    3.2 ε-聚赖氨酸及山梨酸钾最小抑菌浓度第36-37页
    3.3 抑菌物质在牛奶中对两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第37-41页
        3.3.1 OD值与CFU之间关系测定第37-39页
        3.3.2 抑菌物质在牛奶中对两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第39-41页
    3.4 超高压单独处理牛奶中的沙门氏菌与单增李斯特菌第41-44页
    3.5 超高压协同抑菌物质处理牛奶中的沙门氏菌与单增李斯特菌第44-52页
        3.5.1 超高压协同ε-聚赖氨酸处理牛奶中沙门氏菌及单增李斯特菌第44-47页
        3.5.2 超高压协同山梨酸钾处理牛奶中沙门氏菌及单增李斯特菌第47-52页
    3.6 超高压协同抑菌物质抑菌机理的研究第52-54页
    3.7 协同处理对牛奶蛋白质的影响第54-57页
        3.7.1 对蛋白消化率的影响第54-55页
        3.7.2 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第55-57页
4 结论第57-58页
5 展望第58-59页
6 参考文献第59-65页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5-66页
8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速灭威分子印迹压电传感检测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氯霉素基因工程抗体制备与免疫检测技术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