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8-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5页 |
1.1.1 “互联网+”时代呼唤教育的变革 | 第19-20页 |
1.1.2 我国课堂教学依旧固守传统 | 第20-21页 |
1.1.3 课堂变革已露尖尖角 | 第21-23页 |
1.1.4 郑州二中的发展理念 | 第23-24页 |
1.1.5 研究问题定位 | 第24-25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1.2.1 未来课堂 | 第25-27页 |
1.2.2 移动自主学堂 | 第27页 |
1.2.3 思维可视化 | 第27-28页 |
1.2.4 学生学习力 | 第28-2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1-3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33-36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36-55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36-43页 |
2.1.1 建构主义 | 第37-38页 |
2.1.2 有效教学 | 第38-40页 |
2.1.3 情境学习 | 第40-41页 |
2.1.4 混合学习 | 第41-42页 |
2.1.5 长尾理论 | 第42-43页 |
2.2 课堂研究 | 第43-54页 |
2.2.1 课堂发展进程 | 第44-49页 |
2.2.2 课堂范式变迁 | 第49-51页 |
2.2.3 未来课堂研究 | 第51-53页 |
2.2.4 翻转课堂研究 | 第53-5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原型实现 | 第55-113页 |
3.1 设计理念与原则 | 第55-70页 |
3.1.1 主要的设计理念 | 第55-58页 |
3.1.2 遵循的设计原则 | 第58-59页 |
3.1.3 设计的主要目标 | 第59-61页 |
3.1.4 关键的技术支撑 | 第61-70页 |
3.2 未来课堂的原型实现 | 第70-82页 |
3.2.1 整体布局 | 第70-73页 |
3.2.2 技术装备 | 第73-75页 |
3.2.3 主体功能实现 | 第75-78页 |
3.2.4 教学适用性分析 | 第78-82页 |
3.3 教与学模型的设计 | 第82-104页 |
3.3.1 模型的架构设计 | 第83-88页 |
3.3.2 核心要素分析 | 第88-93页 |
3.3.3 教与学过程设计 | 第93-99页 |
3.3.4 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99-104页 |
3.4 教学资源的配置 | 第104-111页 |
3.4.1 资源需求分析 | 第105-106页 |
3.4.2 资源选择的原则 | 第106-107页 |
3.4.3 资源的细分与整合 | 第107-110页 |
3.4.4 个性化资源的生成 | 第110-11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4章 创新班的教与学实践 | 第113-156页 |
4.1 教学行为研究 | 第113-126页 |
4.1.1 教学理念 | 第114-116页 |
4.1.2 教学技能 | 第116-119页 |
4.1.3 角色转变 | 第119-122页 |
4.1.4 访谈与调查 | 第122-126页 |
4.2 学习行为研究 | 第126-133页 |
4.2.1 学习能动性 | 第126-128页 |
4.2.2 学习方式 | 第128-132页 |
4.2.3 访谈与观察 | 第132-133页 |
4.3 新型教学模式创建 | 第133-145页 |
4.3.1 教学模式变革 | 第133-136页 |
4.3.2 信息化教学模式 | 第136-139页 |
4.3.3 四课型渐进式教学模式 | 第139-142页 |
4.3.4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 第142-145页 |
4.4 教学方案分析 | 第145-155页 |
4.4.1 教学设计案例 | 第145-149页 |
4.4.2 教学内容分析 | 第149-150页 |
4.4.3 教学过程分析 | 第150-152页 |
4.4.4 教学评价分析 | 第152-1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5章 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 第156-197页 |
5.1 学业成绩的变化 | 第156-169页 |
5.1.1 现状分析 | 第157-160页 |
5.1.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0-162页 |
5.1.3 未来课堂下的因素分析 | 第162-169页 |
5.2 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 | 第169-179页 |
5.2.1 学生学习主动性分析 | 第170-172页 |
5.2.2 应对措施 | 第172-179页 |
5.3 阅读与创新能力的变化 | 第179-184页 |
5.3.1 阶段性评价 | 第179-180页 |
5.3.2 阅读能力培养新路径 | 第180-181页 |
5.3.3 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181-184页 |
5.4 教师自主能力的变化 | 第184-193页 |
5.4.1 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 第184-188页 |
5.4.2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 第188-191页 |
5.4.3 研究型教师成长之路 | 第191-193页 |
5.5 学校的整体变化 | 第193-195页 |
5.5.1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融合 | 第193-194页 |
5.5.2 学校发展的起点和机遇 | 第194-19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95-19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97-203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97-199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99-200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200-203页 |
附录 | 第203-227页 |
附录1 移动自主学堂模型适用性及资源需求的调查问卷 | 第203-206页 |
附录2 创新班一线教师访谈提纲 | 第206-207页 |
附录3 创新班学生访谈提纲 | 第207-208页 |
附录4 未来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问卷(教师) | 第208-210页 |
附录5 未来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问卷(学生) | 第210-212页 |
附录6 语文学科案例——杜甫诗三首 | 第212-214页 |
附录7 数学学科案例——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 第214-219页 |
附录8 历史学科案例——开创外交新局面 | 第219-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9页 |
中文部分 | 第227-236页 |
英文部分 | 第236-239页 |
读博期间参与项目与发表论文 | 第239-240页 |
发表论文 | 第239页 |
获得奖励 | 第239页 |
参与项目 | 第239-240页 |
后记 | 第240-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