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8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8-22页 |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背景 | 第18-19页 |
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 | 第19-20页 |
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国家政策推进 | 第20-21页 |
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学校需要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一、高职院校教师 | 第23页 |
二、职业能力 | 第23-25页 |
三、职业能力模型 | 第25页 |
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26-34页 |
一、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研究 | 第31-33页 |
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研究评论 | 第33-34页 |
第五节 本研究设计 | 第34-37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34页 |
二、研究假设 | 第3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五、论文框架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模型建构的理论依据 | 第38-58页 |
第一节 能力及能力结构研究范式 | 第38-43页 |
一、不同视角下能力概念的界定 | 第38-40页 |
二、能力结构研究范式 | 第40-43页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43-46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 | 第43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 第43-44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标准 | 第44-46页 |
第三节 管理学理论 | 第46-57页 |
一、胜任力理论 | 第46-49页 |
二、工作分析理论 | 第49-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构的国际视野 | 第58-78页 |
第一节 国际IBSTPI教师能力标准开发 | 第58-65页 |
一、“能力标准”的开发模式 | 第58-60页 |
二、“能力标准”的框架体系 | 第60-64页 |
三、能力标准应用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 | 第65-70页 |
一、“能力标准”的开发模式 | 第65-69页 |
二、“能力标准”的框架体系 | 第69-70页 |
三、能力标准应用 | 第70页 |
第三节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能力标准 | 第70-72页 |
一、“能力标准”的开发模式 | 第71页 |
二、“能力标准”的框架体系 | 第71-72页 |
三、能力标准应用 | 第72页 |
第四节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 | 第72-75页 |
一、“能力标准”的开发模式 | 第73页 |
二、能力框架内容 | 第73-74页 |
三、能力标准应用 | 第74-75页 |
第五节 国际比较与分析 | 第75-77页 |
一、能力标准开发的比较 | 第75页 |
二、能力标准框架的比较 | 第75-76页 |
三、能力标准要素的比较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领域分析 | 第78-88页 |
第一节 能力领域与能力单元的操作定义 | 第78-79页 |
一、能力领域 | 第78页 |
二、能力单元 | 第78-79页 |
第二节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工作分析 | 第79-87页 |
一、专家遴选标准 | 第79-80页 |
二、专家选择 | 第80-81页 |
三、工作分析过程 | 第81-82页 |
四、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能力结构表 | 第82-83页 |
五、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能力结构阐释 | 第83-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模型建构及验证 | 第88-135页 |
第一节 能力领域验证 | 第88-96页 |
一、研究工具 | 第88页 |
二、数据收集与样本基本情况 | 第88-89页 |
三、数据分析 | 第89-96页 |
四、职业素养分析 | 第96页 |
第二节 能力结构检验及模型建构 | 第96-112页 |
一、研究工具 | 第96-99页 |
二、数据处理 | 第99-106页 |
三、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 | 第106-108页 |
四、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模型 | 第108-112页 |
第三节 职业能力分析:知识与技能 | 第112-134页 |
一、专业教师不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 第112-118页 |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知识技能要求 | 第118-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职业能力模型应用一:测试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水平 | 第135-166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5-136页 |
一、研究工具 | 第135页 |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36-162页 |
一、统计处理 | 第136-137页 |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结果分析 | 第137-162页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第162-164页 |
一、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发展目标不明晰 | 第162页 |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周全 | 第162-163页 |
三、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 第163-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第七章 职业能力模型应用二:探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实践路径 | 第166-179页 |
第一节 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 第166-168页 |
第二节 开发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体系 | 第168-171页 |
一、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 第168-170页 |
二、开发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建议 | 第170-171页 |
第三节 合理规划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生涯路径 | 第171-178页 |
一、专任教师职业能力评估 | 第171-172页 |
二、职业能力分析 | 第172页 |
三、实践探索 | 第172-178页 |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179-184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79-180页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180-181页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第181-182页 |
一、建议国家出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专业标准》 | 第181页 |
二、建议师资培训机构科学设置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训课程 | 第181-182页 |
三、建议高职院校合理规划专业教师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 第182页 |
第四节 研究反思 | 第182-184页 |
一、研究局限性 | 第18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82-1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4-199页 |
附录 | 第199-236页 |
附件1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工作任务分析表 | 第199-200页 |
附件2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工作任务验证表(调研对象:高职院校专业教师) | 第200-205页 |
附件3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自评问卷(原始问卷) | 第205-208页 |
附件4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自评问卷(正式问卷) | 第208-211页 |
附件5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表 | 第211-227页 |
附件6 关于印发《**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第227-232页 |
附件7 我国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政策 | 第232-236页 |
后记 | 第236-23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8-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