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2.1 国有重机企业基层员工的相关概述 | 第12页 |
2.1.1 国有重机企业 | 第12页 |
2.1.2 基层员工 | 第12页 |
2.2 相关激励理论概述 | 第12-20页 |
2.2.1 目标设置理论 | 第12-16页 |
2.2.2 强化理论 | 第16-20页 |
3 国有重机企业基层员工的激励现状 | 第20-35页 |
3.1 国有重机企业基层员工的工作现状和激励现状 | 第20-25页 |
3.1.1 国有重机企业概述 | 第20页 |
3.1.2 国有重机企业的特征 | 第20-22页 |
3.1.3 国有重机企业基层员工的特征 | 第22-23页 |
3.1.4 国有重机企业基层员工的激励现状 | 第23-25页 |
3.2 国有重机企业基层员工激励现状问卷调查 | 第25-35页 |
3.2.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第25-26页 |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3.2.3 调查结论 | 第34-35页 |
4 国有重机企业基层员工的激励问题分析 | 第35-44页 |
4.1 激励制度体系的问题分析 | 第35-36页 |
4.1.1 基层员工激励制度体系的构成不健全 | 第35页 |
4.1.2 单项激励制度之间缺少协同性 | 第35-36页 |
4.1.3 忽略了激励群体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 第36页 |
4.1.4 缺少激励制度执行的保障条件 | 第36页 |
4.2 目标与绩效的激励问题分析 | 第36-38页 |
4.2.1 目标设置未能对绩效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 | 第36-37页 |
4.2.2 目标绩效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 | 第37-38页 |
4.3 薪酬与福利的激励问题分析 | 第38-40页 |
4.3.1 僵化的一般技术人员工资标准无法反映其真实能力和业绩 | 第38页 |
4.3.2 定额工时制严重背离了对于生产一线工人激励设计的初衷 | 第38-39页 |
4.3.3 缺少制度约束的工资调整机制无法形成有效激励 | 第39-40页 |
4.3.4 单调的员工福利模式不能满足基层员工实际需要 | 第40页 |
4.4 奖罚机制的激励问题分析 | 第40-41页 |
4.4.1 奖励缺少标准且覆盖面过窄 | 第40-41页 |
4.4.2 处罚的形式单一且随机性强 | 第41页 |
4.5 培训与开发的激励问题分析 | 第41-44页 |
4.5.1 对基层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41-42页 |
4.5.2 缺少与培训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 | 第42页 |
4.5.3 培训形式单一且内容无法满足真实需求 | 第42-43页 |
4.5.4 缺少有效的培训效果测评 | 第43-44页 |
5 国有重机企业基层员工激励体系设计的对策 | 第44-52页 |
5.1 激励制度体系设计的原则和保障 | 第44-46页 |
5.1.1 激励制度设计的三项原则 | 第44-45页 |
5.1.2 激励制度设计的四项保障条件 | 第45-46页 |
5.2 规范个人目标绩效考评制度 | 第46-47页 |
5.2.1 建立基于目标设置的绩效考评体系 | 第46页 |
5.2.2 建立基于目标绩效的评价标准和考评方法 | 第46-47页 |
5.3 优化薪酬福利制度 | 第47-48页 |
5.3.1 建立基于岗位目标绩效的动态薪酬机制 | 第47-48页 |
5.3.2 激活现有僵化的福利制度 | 第48页 |
5.4 建立灵活有效的奖罚制度 | 第48-49页 |
5.4.1 建立形式多样的奖励制度 | 第48-49页 |
5.4.2 建立严谨规范的处罚制度 | 第49页 |
5.5 建立科学的培训与开发体系 | 第49-52页 |
5.5.1 设置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49-50页 |
5.5.2 构建合理的员工成长通道和人才培养机制 | 第50页 |
5.5.3 建立规范的培训策划与组织程序 | 第50-51页 |
5.5.4 组织好培训效果的测评和应用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