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 ·职业倦怠概述 | 第14-18页 |
| ·职业倦怠的定义 | 第14-15页 |
| ·职业倦怠的特点 | 第15-16页 |
|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 | 第16-17页 |
| ·职业倦怠测量工具 | 第17-18页 |
| ·激励管理理论 | 第18-22页 |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第19-20页 |
| ·弗鲁姆望期望理论 | 第20-22页 |
| 3 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 ·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简介 | 第22页 |
| ·基本情况 | 第22页 |
| ·办学理念 | 第22页 |
| ·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教师管理现状 | 第22-23页 |
| ·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 第23-28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 | 第24-25页 |
| ·不同性别的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 第25页 |
| ·不同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 第25-26页 |
| ·工作量不同的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 第26-27页 |
| ·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情况 | 第27-28页 |
| 4 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4页 |
| ·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内部层面分析 | 第28-31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性别因素 | 第28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教龄因素 | 第28-29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工作任务量因素 | 第29-30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差异因素 | 第30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自身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 ·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外部层面分析 | 第31-34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 | 第31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学校因素 | 第31-32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学生因素 | 第32-33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行业压力因素 | 第33-34页 |
| 5 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 | 第34-44页 |
| ·社会层面 | 第34-35页 |
| ·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教师职业 | 第34页 |
| ·加强对教师群体的关注与重视 | 第34-35页 |
| ·学校层面 | 第35-38页 |
| ·关注教师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 | 第35页 |
| ·加强教师对外交流和沟通 | 第35页 |
| ·改善学校教学与办公条件 | 第35-37页 |
| ·构建更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 第37-38页 |
| ·学生层面 | 第38-39页 |
| ·教师层面 | 第39-44页 |
| ·教师进行自我的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 | 第39-41页 |
| ·教师应增强自我的专业认知水平 | 第41-44页 |
| 6 结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52页 |
| 附录一 重庆重庆渝北职教中心教师职业生活调查问卷 | 第52-54页 |
| 附录二 重庆重庆渝北职教中心教师职业生活访谈提纲 | 第54-56页 |
| 附录三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