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视阈的对话德育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7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9-11页 |
1. 德育: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 第9页 |
2. 对话德育: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 第9-10页 |
3. 《论语》:对话德育的雏形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 德育 | 第13页 |
2. 对话德育 | 第13-15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1. 对话德育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 对话德育的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3. 《论语》中的对话德育 | 第22-23页 |
4. 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 第23-24页 |
(五) 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3. 研究可行性 | 第25-27页 |
一、《论语》视阈对话德育的前提条件 | 第27-30页 |
(一) 人的可教性 | 第27页 |
(二) 教师主导性 | 第27-28页 |
(三) 学生自主性 | 第28-30页 |
二、《论语》视阈对话德育的核心内容 | 第30-35页 |
(一) 仁 | 第30-31页 |
(二) 义 | 第31页 |
(三) 礼 | 第31-32页 |
(四) 智 | 第32-33页 |
(五) 信 | 第33-35页 |
三、《论语》视阈对话德育的主要特点 | 第35-42页 |
(一) 情境多样 | 第35-36页 |
1. 课堂教学 | 第35页 |
2. 日常生活 | 第35-36页 |
3. 社会交往 | 第36页 |
(二) 形式丰富 | 第36-38页 |
(三) 言语生动 | 第38-39页 |
1. 格言警句、蕴含哲理 | 第38页 |
2. 形象生动、修辞精彩 | 第38-39页 |
3. 引典据经、以小喻大 | 第39页 |
(四) 策略精妙 | 第39-42页 |
1.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第39-40页 |
2. 无言之教、寓于美乐 | 第40页 |
3. 学思结合、重在行动 | 第40-42页 |
四、《论语》视阈对话德育对当下德育的启示 | 第42-58页 |
(一) 当下德育的现状 | 第42-46页 |
1. 对话意识的缺失 | 第42-43页 |
2. 德育内容的空洞 | 第43-44页 |
3. 德育方式的灌输 | 第44-45页 |
4. 德育效果的低效 | 第45-46页 |
(二) 《论语》视阈对话德育的启示 | 第46-58页 |
1. 强化师生的对话意识 | 第47-49页 |
2. 充实德育的知识内容 | 第49-51页 |
3. 提升教师的语言艺术 | 第51-54页 |
4. 拓宽德育的情境范围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