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2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9-10页 |
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核心概念说明 | 第11-13页 |
1. 农村 | 第11-12页 |
2. 乡土 | 第12页 |
3. 乡土知识 | 第12-13页 |
4. 乡土知识网站 | 第13页 |
(五)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 乡土知识的内涵研究 | 第14-15页 |
2. 乡土知识的内容、类别研究 | 第15-16页 |
3. 乡土教材及其应用研究 | 第16-18页 |
4. 乡土知识课程的设计研究 | 第18-20页 |
5. 乡土知识的应用研究 | 第20-22页 |
6. 展望 | 第22-24页 |
一、乡土知识与乡土知识网站的价值 | 第24-32页 |
(一) 乡土知识的价值 | 第24-27页 |
1. 社会价值 | 第24-26页 |
2. 个体价值 | 第26-27页 |
(二) 乡土知识网站的价值 | 第27-32页 |
1. 落实农村教师的乡土教学 | 第28-29页 |
2. 作为实现当地乡土知识整合的平台 | 第29-30页 |
3. 有利于农村教师的自我乡土实践 | 第30-32页 |
二、乡土知识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一) 大陆地区乡土知识网站开发意识淡薄 | 第32-33页 |
(二) 乡土网站现实利用率不高,教师间互动反馈实现不够 | 第33-36页 |
(三) 乡土网站建设注重技术,对乡土内涵把握稍显不足 | 第36-40页 |
三、乡土知识网站建设的基本理念与设计原则 | 第40-47页 |
(一) 基本理念 | 第40-43页 |
1. 强调以乡土为主题,体现自我、自然与生活的统一 | 第40-41页 |
2. 强调以农村教师需求为基调,突出个性化 | 第41-42页 |
3. 强调户外乡土教学,突出乡土的开放性 | 第42-43页 |
(二) 设计原则 | 第43-47页 |
1. 基于教师的资讯素养,降低教师操作网站难度 | 第44页 |
2. 网站功能定位系统化,便于使用者浏览 | 第44-45页 |
3. 主题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引起使用者的注意力 | 第45-47页 |
四、乡土知识网站建设的基本架构 | 第47-56页 |
(一) 乡土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 第47-48页 |
1. 资料收集 | 第47页 |
2. 资料处理 | 第47-48页 |
(二) 乡土知识网站的设置目标 | 第48-49页 |
(三) 乡土知识网站的基本内容 | 第49-56页 |
1. 从乡土中走出 | 第52页 |
2. 乡土市井文化 | 第52-54页 |
3. 乡土人民之贡献 | 第54页 |
4. 珍贵的记录 | 第54-56页 |
五、研究个案之内容——以金乡镇为例 | 第56-75页 |
(一) 金乡镇概况 | 第56-58页 |
1. 简介 | 第56-57页 |
2. 金乡镇乡土知识网站之开发背景 | 第57-58页 |
(二) 金乡镇乡土知识网站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58-65页 |
1. 金乡镇乡土知识网站首页界面 | 第58-60页 |
2. 金乡镇乡土知识网站会员中心界面 | 第60-62页 |
3. 农村教师虚拟社群界面 | 第62-65页 |
(三) 金乡镇乡土知识网站的特点分析 | 第65-72页 |
1. 植根乡土,延伸乡土,体现“渗透性” | 第65-66页 |
2. 激发农村教师乡土教学创造力,体现“互动性” | 第66-70页 |
3. 利用网络技术,打破时空界限,体现“实用性” | 第70-72页 |
(四) 促进金乡镇乡土知识网站发展的建议 | 第72-75页 |
1. 研发乡土知识网站的系统管理,建立乡土资源审核机制 | 第72-73页 |
2. 建立乡土知识资源库,开发教育学场域的乡土资源 | 第73-74页 |
3. 提升农村教师网络信息素养,鼓励农村教师参与网络虚拟社群 | 第74-75页 |
六、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5-79页 |
(一) 结论 | 第75-76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