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方言词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第一节 林州市概况 | 第9页 |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9页 |
二、历史沿革 | 第9页 |
第二节 林州方言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三、论文的材料来源 | 第10-11页 |
第四节 方言调查点及发音合作人简介 | 第11页 |
一、方言调查点介绍 | 第11页 |
二、发音合作人简介 | 第11页 |
第五节 林州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第11-13页 |
一、声母 | 第11-12页 |
二、韵母 | 第12页 |
三、单字调 | 第12-13页 |
第六节 凡例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林州方言的构词方式和造词理据 | 第14-49页 |
第一节 构词方式 | 第14-38页 |
一、单纯词 | 第14页 |
二、合成词 | 第14-38页 |
第二节 造词理据 | 第38-49页 |
一、属性理据 | 第38-42页 |
二、修辞理据 | 第42-44页 |
三、文化理据 | 第44-49页 |
第三章 林州方言语义的演变和古义的保留 | 第49-56页 |
第一节 语义的演变 | 第49-54页 |
一、义项的增加 | 第49-53页 |
二、词义外延的伸缩与转移 | 第53-54页 |
三、附加意义的改变 | 第54页 |
第二节 古义的保留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林州方言词汇的构成 | 第56-92页 |
第一节 古语词 | 第56-69页 |
一、古语词本字考 | 第56-61页 |
二、元曲所见林州方言口语例释 | 第61-69页 |
第二节 分音词 | 第69-72页 |
第三节 合音词 | 第72-75页 |
一、来源类型和稳固程度 | 第72-74页 |
二、语音结构 | 第74-75页 |
第四节 自感词 | 第75-76页 |
第五节 封闭性词类 | 第76-92页 |
一、代词 | 第76-80页 |
二、副词 | 第80-87页 |
三、语气词 | 第87-89页 |
四、动态助词 | 第89-92页 |
第五章 林州方言与山西晋语、普通话词汇的共时比较 | 第92-107页 |
第一节 林州方言与山西晋语词汇的共时比较 | 第92-98页 |
一、词的构造的异同 | 第92-95页 |
二、词汇的构成的异同 | 第95-98页 |
第二节 林州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共时比较 | 第98-105页 |
一、词的构造差异 | 第98-102页 |
二、词语意义差异 | 第102-104页 |
三、词汇的构成差异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林州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形成的原因 | 第105-107页 |
一、语言内部原因 | 第105-106页 |
二、语言外部原因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07-109页 |
注释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附录 | 第115-237页 |
附录一 林州方言分类词汇表 | 第115-226页 |
附录二 林州方言的语料标音 | 第226-233页 |
附录三 林州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后缀 | 第233-237页 |
后记 | 第237-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