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汉语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 | 第9-10页 |
·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研究 | 第10-11页 |
第2章 本文论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 | 第11-14页 |
·本文论题的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1页 |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1-12页 |
·中介语理论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范围 | 第12-14页 |
第3章 汉语趋向补语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及偏误类型统计 | 第14-17页 |
·调查目的 | 第14页 |
·偏误类型统计结果 | 第14-17页 |
第4章 汉俄趋向意义表现方式对比分析 | 第17-31页 |
·汉语趋向补语的基本趋向意义及其在俄语中的表现形式 | 第17-24页 |
·汉语趋向补语的基本趋向意义 | 第17-19页 |
·汉语趋向补语基本趋向义在俄语中的表现形式 | 第19-24页 |
·汉语趋向补语的引申义与俄语方向前缀的引申义 | 第24-28页 |
·汉语趋向补语的引申义 | 第24-27页 |
·俄语方向前缀的引申义 | 第27-28页 |
·汉语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及俄语趋向意义句子中宾语的位置 | 第28-31页 |
·汉语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 | 第28-30页 |
·俄语趋向意义句子中宾语位置研究 | 第30-31页 |
第5章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分析 | 第31-36页 |
·遗漏 | 第31-33页 |
·趋向补语遗漏 | 第31-32页 |
·主要动词遗漏 | 第32-33页 |
·误加趋向补语 | 第33页 |
·误代趋向补语 | 第33-34页 |
·动趋式与宾语的错序 | 第34-36页 |
第6章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偏误的来源 | 第36-38页 |
·母语及其他语言负迁移 | 第36页 |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36-37页 |
·文化因素负迁移 | 第37页 |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37页 |
·学习环境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7章 趋向补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 | 第38-41页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 第38-39页 |
·加强对比分析,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 第39页 |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