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浅论瞿希贤的合唱创作
|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导论——概述作曲家瞿希贤及其合唱创作 | 第9-12页 |
| 第二章 建国后至“文革”前创作的合唱作品 | 第12-25页 |
| 一.重大题材的合唱作品 | 第12-16页 |
| 1.《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的结构特征 | 第14-15页 |
| 2.《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的旋律特征 | 第15-16页 |
| 二.其它题材的合唱作品 | 第16-25页 |
| 1.民歌体裁的合唱作品《牧歌》 | 第17-18页 |
| 2.《牧歌》的结构特征 | 第18页 |
| 3.《牧歌》的声部安排特点 | 第18-22页 |
| 4.《牧歌》中复调手法的运用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文革”之后创作的合唱作品 | 第25-39页 |
| 一.重大题材的合唱作品 | 第26-29页 |
| 1.合唱作品《致意南极》 | 第27页 |
| 2.《致意南极》的结构特征 | 第27页 |
| 3.《致意南极》中两个对比主题的特点 | 第27-28页 |
| 4.《致意南极》的和声特点 | 第28-29页 |
| 二.其它题材的合唱作品 | 第29-39页 |
| 1.合唱作品《把我的奶名叫》 | 第31-34页 |
| ·《把我的奶名叫》中的核心材料及其特点 | 第32页 |
| ·《把我的奶名叫》的结构特点 | 第32-33页 |
| ·《把我的奶名叫》的声部安排特点 | 第33-34页 |
| 2.合唱作品《面包与盐》 | 第34-39页 |
| ·《面包与盐》歌词的特点 | 第34页 |
| ·《面包与盐》的结构特点 | 第34-35页 |
| ·《面包与盐》的旋律特点 | 第35页 |
| ·《面包与盐》各个声部之间的织体特征 | 第35-36页 |
| ·《面包与盐》声乐与钢琴之间的织体关系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浅谈瞿希贤的创作特点 | 第39-42页 |
| 一.瞿希贤的创作观 | 第39页 |
| 二.瞿希贤的创作特点 | 第39-42页 |
| 1.瞿希贤的合唱作品体现出的“合唱思维” | 第39-40页 |
| 2.瞿希贤的合唱作品体现出的音乐风格 | 第40页 |
| 3.瞿希贤的合唱作品中使用的丰富的音乐语言 | 第40-42页 |
| 结束语 | 第42-46页 |
| 一.瞿希贤写作群众歌曲的成功之道 | 第42-43页 |
| 二.瞿希贤为中国合唱音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 第43-46页 |
| 后记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