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献综述 | 第1-27页 |
1 苦杏仁的植物资源及在我国的分布状况 | 第10-11页 |
2 苦杏仁的营养价值 | 第11-13页 |
3 苦杏仁的综合利用价值 | 第13-14页 |
4 苦杏仁与甜杏仁桃仁的鉴别 | 第14-15页 |
5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概况 | 第15页 |
6 油脂浸出原理 | 第15-16页 |
7 杏仁油的脱色 | 第16-17页 |
8 油脂空气氧化的一般过程 | 第17-18页 |
9 油脂稳定性评价 | 第18-19页 |
9.1 Schaal烘箱法 | 第18页 |
9.2 活性氧法 | 第18页 |
9.3 电导式AOM法 | 第18-19页 |
10 苦杏仁苷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0.1 苦杏仁苷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0.2 苦杏仁苷的毒理性研究及体内过程 | 第20-21页 |
10.3 苦杏仁苷的分析方法进展 | 第21-22页 |
10.3.1 直接法 | 第21页 |
10.3.2 间接法 | 第21-22页 |
10.4 苦杏仁苷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1 天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 第23-27页 |
1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第23页 |
11.2 超声提取技术 | 第23页 |
11.3 酶工程技术 | 第23-24页 |
11.4 超滤技术 | 第24页 |
11.5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 | 第24页 |
11.6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分离技术 | 第24-25页 |
11.7 高速离心分离技术 | 第25页 |
11.8 真空冷冻干燥浓缩技术的应用 | 第25页 |
11.9 新型吸附剂电泳及层析分离技术的应用 | 第25-27页 |
Ⅱ 正文 | 第27-57页 |
1 引言 | 第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27-28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2.2 苦杏仁灭酶的方法 | 第28页 |
2.3 苦杏仁成分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1 苦杏仁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2.3.2 苦杏仁苷的提取工艺路线 | 第28页 |
2.3.3 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2.4 杏仁油的提取 | 第29-31页 |
2.4.1 溶剂的筛选 | 第29页 |
2.4.2 冷浸法 | 第29页 |
2.4.3 索氏抽提法 | 第29-30页 |
2.4.3.1 影响索氏提取法提取效果的单因素试验 | 第29页 |
2.4.3.2 综合因素对杏仁油提取率影响的正交试验 | 第29-30页 |
2.4.4 杏仁油理化性质测定 | 第30页 |
2.4.5 杏仁油的脱色 | 第30-31页 |
2.4.5.1 脱色剂的制备 | 第30页 |
2.4.5.2 杏仁油脱色条件的确定 | 第30-31页 |
2.4.6 杏仁油POV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页 |
2.4.7 抗氧化剂对杏仁油POV的影响 | 第31页 |
2.5 脱脂粕中苦杏仁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31-32页 |
2.5.1 脱脂粕中苦杏仁苷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1页 |
2.5.2 苦杏仁苷的提取方法 | 第31页 |
2.5.3 苦杏仁苷乙醇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31-32页 |
2.5.4 苦杏仁苷乙醇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 第32页 |
2.6 苦杏仁苷的纯化 | 第32-33页 |
2.6.1 乙醇结晶法 | 第32页 |
2.6.1.1 结晶时间对粗结晶得率的影响 | 第32页 |
2.6.1.2 乙醇添加量对纯化得率的影响 | 第32页 |
2.6.1.3 乙醇乙醚混合对纯化的作用 | 第32页 |
2.6.2 大孔树脂处理纯化法 | 第32-33页 |
2.6.2.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及装柱 | 第32页 |
2.6.2.2 静态吸附与解吸方法的研究 | 第32-33页 |
2.6.2.3 动态吸附与解吸方法的研究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2页 |
3.1 苦杏仁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33-34页 |
3.2 不同处理方法对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3.3 杏仁脱脂方法的选择 | 第34-35页 |
3.4 索氏抽提法提取杏仁油工艺研究 | 第35-38页 |
3.4.1 溶剂选择 | 第35页 |
3.4.2 料液比对杏仁油的提取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3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6页 |
3.4.4 综合因素对杏仁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 杏仁油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38页 |
3.6 杏仁油的脱色研究 | 第38-40页 |
3.6.1 脱色剂的选择 | 第38页 |
3.6.2 活性白土用量与杏仁油脱色效果的关系 | 第38-39页 |
3.6.3 温度对杏仁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9页 |
3.6.4 处理时间与杏仁油脱色效果的关系 | 第39-40页 |
3.7 杏仁油的抗氧化研究 | 第40-41页 |
3.7.1 温度、光线对杏仁油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7.2 抗氧化剂对杏仁油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页 |
3.8 苦杏仁苷的提取 | 第41-45页 |
3.8.1 乙醇浓度的选择 | 第41-42页 |
3.8.2 提取温度对苦杏仁苷提取率的影响 | 第42页 |
3.8.3 料液比对苦杏仁苷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3.8.4 提取时间对苦杏仁苷提取率的影响 | 第43页 |
3.8.5 苦杏仁苷乙醇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43-45页 |
3.9 苦杏仁苷的纯化研究 | 第45-52页 |
3.9.1 醇结晶法 | 第45-46页 |
3.9.1.1 结晶时间对粗结晶得率的影响 | 第45页 |
3.9.1.2 醇添加量与苦杏仁苷纯化效果的关系 | 第45-46页 |
3.9.1.3 乙醚对苦杏仁苷纯化效果及色泽的影响 | 第46页 |
3.9.2 大孔树脂纯化法 | 第46-52页 |
3.9.2.1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性能比较 | 第46-47页 |
3.9.2.2 大孔树脂静态解吸性能比较 | 第47页 |
3.9.2.3 大孔树脂饱和吸附量测定 | 第47页 |
3.9.2.4 吸附时间与树脂吸附量的关系 | 第47-48页 |
3.9.2.5 温度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3.9.2.6 pH值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9.2.7 上柱速率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49页 |
3.9.2.8 乙醇浓度对解吸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9.2.9 解吸时间对解吸率的影响 | 第50页 |
3.9.2.10 解吸剂pH值对解吸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3.9.2.11 解吸剂流速对解吸率的影响 | 第51页 |
3.9.2.12 不同纯化方法获得的苦杏仁苷质量比较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5页 |
4.1 关于苦杏仁的灭酶方法 | 第52页 |
4.2 杏仁油的提取 | 第52-53页 |
4.3 杏仁油的脱色问题 | 第53页 |
4.4 杏仁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 | 第53-54页 |
4.5 杏仁油的抗氧化问题 | 第54-55页 |
4.6 苦杏仁苷的提取纯化 | 第55页 |
5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