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学界对顾炎武的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顾炎武其人研究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顾炎武生平事迹简述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顾炎武学术成就简述 | 第13-23页 |
一、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及著述 | 第13-15页 |
二、《音学五书》与顾炎武的音韵学成就 | 第15-23页 |
第二章 《音论》简介 | 第23-29页 |
第一节《音论》的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节 顾炎武作《音论》的目的 | 第26-29页 |
第三章 顾氏“欲审古音,必从《广韵》始”思想的确立——《音论》卷上研究 | 第29-54页 |
第一节 关于“古曰音,今曰韵” | 第29-32页 |
一、顾氏“古曰音,今曰韵”观点的提出及其内容 | 第29-30页 |
二、顾氏提出“古曰音,今曰韵”观点的目的 | 第30-31页 |
三、顾氏提出“古曰音,今曰韵”观点的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关于“韵书之始” | 第32-36页 |
一、从隋《切韵》到宋《广韵》 | 第32-34页 |
二、韵书不始自沈约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关于“唐宋韵谱之异” | 第36-54页 |
一、顾氏关于《广韵》及其韵谱之观点 | 第36-49页 |
二、顾炎武关于《礼部韵略》韵谱之观点 | 第49-52页 |
三、顾炎武关于《韵会举要》韵谱之观点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顾氏对“叶音说”的批判及其阴入相配观的确立——《音论》卷中研究 | 第54-76页 |
第一节 顾炎武对“叶音说”的批判 | 第54-71页 |
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 第54-58页 |
二、“古诗无叶音” | 第58-63页 |
三、“四声之始”与“古人四声一贯” | 第63-71页 |
第二节 顾炎武的入声观 | 第71-76页 |
一、“入为闰声” | 第71-73页 |
二、“近代入声之误” | 第73-76页 |
第五章 顾氏对转注、反切、读若的认识——《音论》卷下研究 | 第76-91页 |
第一节 顾炎武的转注观 | 第76-83页 |
一、六书转注之解 | 第76-82页 |
二、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 | 第82-83页 |
第二节 顾炎武的反切观 | 第83-91页 |
一、反切之始 | 第84-87页 |
二、南北朝反语 | 第87-88页 |
三、反切之名 | 第88-89页 |
四、读若 | 第89-91页 |
第六章 《音论》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影响 | 第91-94页 |
结束语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后记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