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高中地理课程的改革 | 第11页 |
2.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 | 第11-12页 |
3.信息环境的发展 | 第12页 |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2-14页 |
1.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四)翻转课堂概述 | 第17-20页 |
1.翻转课堂内涵 | 第17页 |
2.翻转课堂的特点 | 第17-19页 |
3.翻转课堂研究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2页 |
1.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翻转课堂运用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相关分析 | 第22-34页 |
(一)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分析 | 第22-25页 |
1.教学内容 | 第22-23页 |
2.教学特点 | 第23页 |
3.教学目标 | 第23页 |
4.教学方法 | 第23-24页 |
5.小结 | 第24-25页 |
(二)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实施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 第25-27页 |
1.硬件设备 | 第25-26页 |
2.教学改革成果 | 第26-27页 |
(三)前测问卷分析 | 第27-34页 |
1.问卷调查设计与说明 | 第27-28页 |
2.调查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3.问卷调查情况总结 | 第32-34页 |
二、高中区域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34-40页 |
(一)高中区域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34-37页 |
1.翻转课堂课前学习分析 | 第34-35页 |
2.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分析 | 第35-36页 |
3.课堂交流情况分析 | 第36页 |
4.课堂巩固练习和总结情况 | 第36-37页 |
5.教学评价分析 | 第37页 |
(二)高中区域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启示 | 第37-40页 |
1.创建适宜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课前学习检测 | 第37-38页 |
2.课堂问题设置应难度适宜,具有层次性 | 第38页 |
3.设置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加小组合作和课堂交流 | 第38页 |
4.设置课堂巩固练习,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总结 | 第38页 |
5.进行多样化评价 | 第38-40页 |
三、高中区域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和实施 | 第40-58页 |
(一)高中区域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 第40页 |
(二)高中区域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 第40-48页 |
1.课前环节 | 第41-45页 |
2.课堂环节 | 第45-47页 |
3.课后环节 | 第47-48页 |
(三)高中区域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实施 | 第48-51页 |
1.课前环节 | 第48页 |
2.课堂环节 | 第48-50页 |
3.课后环节 | 第50-51页 |
(四)高中区域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 第51-58页 |
1.评价体系的选择 | 第51页 |
2.评价量表统计分析 | 第51-55页 |
3.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总结 | 第55-56页 |
4.翻转课堂实施注意事项 | 第56-58页 |
四、翻转课堂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 | 第58-61页 |
(一)翻转课堂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作用 | 第58-59页 |
1.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第58页 |
2.提高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 第58页 |
3.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 第58-59页 |
(二)翻转课堂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59-61页 |
1.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翻转,创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 第59页 |
2.问题难度设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考 | 第59页 |
3.设置多样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 | 第59-60页 |
4.建立多方面学习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 第60页 |
5.教师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一)结论 | 第61页 |
(二)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1: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第66-68页 |
附录2: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观课报告 | 第68-76页 |
附录3:《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案例设计 | 第76-82页 |
附录4:《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 第82-88页 |
附录5: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