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的微生物检验论文

三种多功能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对两种食品致病因子快速检测方法的改进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食品致病因子的检测现状第15页
    1.2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氯霉素简介第15-16页
        1.2.1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第15页
        1.2.2 氯霉素第15-16页
    1.3 食品致病菌和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第16-21页
        1.3.1 常规检测方法第16-17页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第17-18页
            1.3.2.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第17页
            1.3.2.2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第17页
            1.3.2.3 胶体金免疫层析第17-18页
        1.3.3 核酸分子检测技术第18-19页
            1.3.3.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第18页
            1.3.3.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第18页
            1.3.3.3 基因芯片技术第18-19页
            1.3.3.4 反向斑点杂交第19页
        1.3.4 检测方法的应用现状第19-21页
    1.4 纳米标记探针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第21-23页
        1.4.1 纳米磁珠第21-22页
        1.4.2 石墨烯第22-23页
        1.4.3 双金属纳米粒子第23页
    1.5 便携式葡萄糖传感器对非葡萄糖目标物的检测研究第23-24页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创新性第24-26页
        1.6.1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24-25页
        1.6.2 创新性第25-26页
第二章 基于葡萄糖传感器和双功能化纳米探针的定量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第26-3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2.1.1 菌种第27页
        2.1.2 试剂和仪器第27-28页
        2.1.3 功能化磁珠的制备第28页
            2.1.3.1 双功能化磁珠的制备第28页
            2.1.3.2 单功能化磁珠的制备第28页
        2.1.4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准备第28-29页
        2.1.5 菌株和培养条件第29页
        2.1.6 单功能化磁珠捕获和富集J.coli O157:H7第29页
        2.1.7 双功能化纳米探针定量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第29-30页
        2.1.8 实际样品预培养时间的确定第30页
    2.2 结果和讨论第30-37页
        2.2.1 磁珠的表征第30-32页
        2.2.2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32-33页
            2.2.2.1 优化pH和孵育时间第32-33页
            2.2.2.2 优化富集分离过程中单功能化磁珠的使用量第33页
        2.2.3 定量免疫层析方法检测E.coli O157:H7的性能评价第33-35页
        2.2.4 特异性和抗干扰评价第35-36页
        2.2.5 加标食品样品检测评价第36-37页
        2.2.6 实际样品的双盲检测第37页
    2.3 结论第37-38页
第三章 基于拟酶纳米探针和信号双重放大系统的免疫比色法快速检测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第38-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3.1.1 实验材料第39页
        3.1.2 捕获探针的制备第39-40页
        3.1.3 rGO-NR-Au@P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0页
        3.1.4 rGO-NR-Au@Pt标记抗体和HRP第40-41页
        3.1.5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免疫比色分析流程第41-42页
        3.1.6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灭活菌液的制备第42页
        3.1.7 预培养时间的确定第42页
        3.1.8 材料的表征第42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2-51页
        3.2.1 磁珠和rGO-NR-Au@Pt的表征第42-43页
        3.2.2 捕获探针的制备条件优化第43-45页
        3.2.3 优化Au@Pt的制备和封闭蛋白的选择第45-46页
        3.2.4 免疫比色分析法的分析性能第46-48页
        3.2.5 免疫比色分析的特异性第48-49页
        3.2.6 定性分析的预培养时间第49页
        3.2.7 实际样品的双盲试验第49-51页
    3.3 结论第51-53页
第四章 基于背景荧光猝灭探针免疫层析技术定量检测牛奶中的氯霉素第53-6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4.1.1 试剂和仪器第54页
        4.1.2 溶液配制第54页
        4.1.3 胶体金的制备第54-55页
        4.1.4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佳pH值和最佳蛋白浓度的确定第55页
        4.1.5 猝灭探针的制备流程第55页
        4.1.6 试纸条的前处理、组装及结构优化第55-56页
        4.1.7 T线抗原包被量的确定第56页
        4.1.8 本方法检测标准流程的确定第56-57页
        4.1.9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7页
        4.1.10 特异性的测定第57页
        4.1.11 验证加标回收第57-58页
        4.1.12 烤评试验确定稳定性第58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8-64页
        4.2.1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最佳pH值和最佳蛋白浓度第58-59页
        4.2.2 试纸条结构第59-60页
        4.2.3 T线抗原包被量第60-61页
        4.2.4 标准曲线及灵敏度第61-62页
        4.2.5 特异性验证第62页
        4.2.6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第62-63页
        4.2.7 稳定性的测定第63-64页
    4.3 结论第64-6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7页
附录第77-81页
    附件1 英文缩略表第77-80页
    附件2 其他研究第80-81页
感谢基金支持第81-82页
致谢第82-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可食性纳米乳涂膜保鲜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下一篇:复合发酵红提葡萄酒工艺优化及其香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