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序言 | 第12-25页 |
1.1 简介 | 第12-13页 |
1.1.1 油茶、油茶果与茶油简介 | 第12页 |
1.1.2 杏仁与杏仁油简介 | 第12-13页 |
1.2 植物油脂肪酸研究 | 第13-16页 |
1.2.1 植物油脂肪酸简介 | 第13-14页 |
1.2.2 植物油脂肪酸分类 | 第14-16页 |
1.2.2.1 饱和脂肪酸 | 第14-15页 |
1.2.2.2 不饱和脂肪酸 | 第15-16页 |
1.2.2.3 反式脂肪酸 | 第16页 |
1.3 油脂挥发性成分研究 | 第16-19页 |
1.3.1 挥发性成分简介 | 第16-17页 |
1.3.1.1 油脂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 | 第17页 |
1.3.1.2 油脂挥发性成分的形成机理 | 第17页 |
1.3.2 固相微萃取技术 | 第17-19页 |
1.3.2.1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3.2.2 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油脂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指纹图谱 | 第19-23页 |
1.4.1 指纹图谱简介 | 第19-20页 |
1.4.2 中药指纹图谱的主要技术 | 第20-23页 |
1.4.2.1 薄层色谱(TLC)指纹图谱 | 第20页 |
1.4.2.2 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 | 第20-21页 |
1.4.2.3 气相色谱(GC)指纹图谱 | 第21-22页 |
1.4.2.4 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 | 第22页 |
1.4.2.5 核磁共振(NMR)指纹图谱 | 第22-23页 |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1.5.1 课题的来源 | 第23页 |
1.5.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1.5.3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4-25页 |
2 两种木本油料作物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5-33页 |
2.1 20个茶油样品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5-28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1 研究仪器 | 第25页 |
2.1.1.2 试剂与材料 | 第25-26页 |
2.1.1.3 茶油信息 | 第26-27页 |
2.1.1.4 酸价的测定 | 第27页 |
2.1.1.5 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27页 |
2.1.1.6 紫外吸光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 17个杏仁油样品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2.2.1.1 研究仪器 | 第28页 |
2.2.1.2 试剂与材料 | 第28页 |
2.2.1.3 杏仁油信息 | 第28页 |
2.2.1.4 酸价的测定 | 第28页 |
2.2.1.5 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28页 |
2.2.1.6 紫外吸光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2.3.1 茶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紫外吸光度 | 第29-30页 |
2.3.2 杏仁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紫外吸光度 | 第30-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3 茶油与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定量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 第33-46页 |
3.1 茶油脂肪酸组成定量分析与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33-40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1 材料与仪器 | 第33页 |
3.1.1.2 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 第33-35页 |
3.1.1.3 茶油的脂肪酸检测 | 第35页 |
3.1.1.4 数据分析与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35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3.1.2.1 茶油脂肪酸成分定量分析 | 第35-37页 |
3.1.2.2 茶油脂肪酸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37-40页 |
3.2 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定量分析与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40-45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3.2.1.1 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3.2.1.2 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 第40-41页 |
3.2.1.3 杏仁油的脂肪酸检测 | 第41页 |
3.2.1.4 数据分析与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41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3.2.2.1 杏仁油油脂肪酸成分定量分析 | 第41页 |
3.2.2.2 杏仁油脂肪酸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41-45页 |
3.3 小结 | 第45-46页 |
4 茶油与杏仁油挥发性成分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 第46-66页 |
4.1 茶油挥发性成分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 第46-56页 |
4.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4.1.1.1 材料 | 第46页 |
4.1.1.2 试验仪器 | 第46-47页 |
4.1.1.3 试剂 | 第47页 |
4.1.2 方法与结果 | 第47-56页 |
4.1.2.1 GC色谱条件 | 第47页 |
4.1.2.2 内标溶液的配置 | 第47-48页 |
4.1.2.3 供试品油溶液挥发性成分的固相微萃取 | 第48页 |
4.1.2.4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48-49页 |
4.1.2.5 方法学考察 | 第49-50页 |
4.1.2.6 不同产地与榨油方法所得茶油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 | 第50-54页 |
4.1.2.7 指纹图谱数据分析 | 第54-56页 |
4.2 杏仁油挥发性成分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 第56-65页 |
4.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56-57页 |
4.2.1.1 材料 | 第56页 |
4.2.1.2 试验仪器 | 第56页 |
4.2.1.3 试剂 | 第56-57页 |
4.2.2 方法与结果 | 第57-65页 |
4.2.2.1 GC色谱条件 | 第57页 |
4.2.2.2 内标溶液的配置 | 第57页 |
4.2.2.3 供试品油溶液挥发性成分的固相微萃取 | 第57页 |
4.2.2.4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57-58页 |
4.2.2.5 方法学考察 | 第58页 |
4.2.2.6 不同产地与榨油方法所得杏仁油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 | 第58-63页 |
4.2.2.7 指纹图谱数据分析 | 第63-65页 |
4.3 讨论 | 第65页 |
4.3.1 方法的专属性 | 第65页 |
4.3.2 方法适用性 | 第65页 |
4.3.3 供试品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方法选择 | 第65页 |
4.4 小结 | 第65-66页 |
5 基于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变化的掺假定量方法研究 | 第66-72页 |
5.1 基于茶油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变化的掺假定量方法研究 | 第66-68页 |
5.1.1 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66-67页 |
5.1.1.1 供试样品的制备 | 第66-67页 |
5.1.1.2 仪器与方法 | 第67页 |
5.1.1.3 数据处理 | 第67页 |
5.1.2 结果与分析 | 第67-68页 |
5.2 基于杏仁油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变化的掺假定量方法研究 | 第68-71页 |
5.2.1 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69页 |
5.2.1.1 供试样品的制备 | 第69页 |
5.2.1.2 仪器与方法 | 第69页 |
5.2.1.3 数据处理 | 第69页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1页 |
5.3 小结 | 第71-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7 创新点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