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三、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四、研究对象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六、语料搜集和视频转写 | 第17-19页 |
第一章 CET中文项目课程概况 | 第19-23页 |
第一节 CET中文项目课程设置与要求 | 第19页 |
第二节 CET中文项目的教师构成 | 第19-20页 |
第三节 CET中文项目四种课型的功能及其衔接 | 第20-23页 |
一、大班课 | 第20页 |
二、小班课 | 第20-21页 |
三、讨论课 | 第21-22页 |
四、一对一课 | 第22-23页 |
第二章 CET“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分析 | 第23-42页 |
第一节 CET“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选择 | 第23-27页 |
一、历年CET 昆明使用教材列举 | 第23-24页 |
二、CET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表现 | 第24-27页 |
第二节 CET“以学生为中心”的语境创设 | 第27-31页 |
一、CET语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二、CET语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 第28-31页 |
第三节 CET“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试设计 | 第31-37页 |
一、考试设计分析 | 第31-32页 |
二、周考、期中、期末考口试分析 | 第32-33页 |
三、周考、期中、期末考笔试分析 | 第33-35页 |
四、客观性题目分析 | 第35页 |
五、主观性题目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节 CET“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外活动设计 | 第37-42页 |
一、“语言誓约” | 第37-38页 |
二、兴趣课 | 第38-40页 |
三、“中文桌子” | 第40页 |
四、“中国之夜” | 第40页 |
五、口语报告 | 第40-41页 |
六、实地考察活动 | 第41-42页 |
第三章 CET“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个案分析(一) | 第42-69页 |
第一节 以《中华民族》为例的教案分析 | 第42-48页 |
一、教案 | 第42-45页 |
二、集体备课环节 | 第45-48页 |
第二节 以《中华民族》为例的课堂教学分析 | 第48-67页 |
一、课堂实录转写 | 第48-59页 |
二、课堂环节分析 | 第59-67页 |
第三节 CET“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课课堂教学的不足 | 第67-69页 |
第四章 CET“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个案分析(二) | 第69-93页 |
第一节 以《中国的社会习俗》为例的讨论课问题分析 | 第69-71页 |
一、讨论课的问题准备 | 第69页 |
二、集体备课环节 | 第69-71页 |
第二节 以《中国的社会习俗》为例的课堂教学分析 | 第71-89页 |
一、课堂实录转写 | 第71-82页 |
二、课堂环节分析 | 第82-89页 |
第三节 CET“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课课堂教学的不足 | 第89-9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0-93页 |
一、学生与课堂教学 | 第90-91页 |
二、教师与课堂教学 | 第91-93页 |
第五章 对CET“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建议 | 第93-97页 |
第一节 对CET“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课的教学建议 | 第93-95页 |
一、对集体备课的建议 | 第93页 |
二、对导入环节的建议 | 第93页 |
三、对教学用具的建议 | 第93-94页 |
四、对课堂提问的建议 | 第94-95页 |
第二节 对CET“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课的教学建议 | 第95-97页 |
一、对课堂提问的建议 | 第95页 |
二、对课堂总结的建议 | 第95-97页 |
结语 | 第97-99页 |
一、研究成果 | 第97页 |
二、本文的局限性 | 第97-98页 |
三、继续研究的思路 | 第98-99页 |
附录 | 第99-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