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梨果采后病害及防治方法 | 第13-14页 |
1.1.1 梨果采后病害 | 第13页 |
1.1.2 梨果采后病害的主要控制方法 | 第13-14页 |
1.2 拮抗酵母的作用机理 | 第14-16页 |
1.2.1 营养与空间竞争 | 第14页 |
1.2.2 寄生与释放水解酶 | 第14-15页 |
1.2.3 氧化应激作用和缓解氧化损伤 | 第15页 |
1.2.4 诱导抗性 | 第15-16页 |
1.3 组学技术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控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1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控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2 转录组学技术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控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拮抗酵母的筛选、鉴定及安全性试验 | 第19-2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2.2 梨果 | 第20页 |
2.2.3 病原菌 | 第20页 |
2.2.4 酵母菌的分离 | 第20页 |
2.2.5 酵母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0页 |
2.2.6 酵母菌的生物学分析 | 第20-21页 |
2.2.7 酵母菌的生防效果 | 第21页 |
2.2.8 拮抗酵母菌安全性验证 | 第21-22页 |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3.1 形态学特征 | 第22-23页 |
2.3.2 酵母菌的鉴定结果 | 第23-25页 |
2.3.3 酵母菌的活体筛选试验 | 第25-27页 |
2.3.4 拮抗酵母菌安全性验证 | 第27页 |
2.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M.guilliermondii控制梨果采后病害的研究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3.2.2 供试水果 | 第29页 |
3.2.3 病原菌 | 第29页 |
3.2.4 拮抗酵母 | 第29-30页 |
3.2.5 不同浓度M.guilliermondii对梨果采后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30页 |
3.2.6 M.guilliermondii的生长动态 | 第30页 |
3.2.7 M.guilliermondii对梨果采后自然腐烂及储藏品质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3.3.1 M.guilliermondii对梨果采后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31-33页 |
3.3.2 生长动态 | 第33-35页 |
3.3.3 M.guilliermondii对梨果采后自然腐烂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35页 |
3.4 讨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M.guilliermondii诱导梨果抗病性机制的研究 | 第37-48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37-40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4.2.2 拮抗酵母 | 第37-38页 |
4.2.3 供试水果 | 第38页 |
4.2.4 M.guilliermondii对梨果抗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 第38页 |
4.2.5 RT-qPCR验证POD,PPO,PAL,CAT和GLU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38-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4.3.1 M.guilliermondii对梨果抗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 第40-43页 |
4.3.2 M.guilliermondii对梨果抗性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3-46页 |
4.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M.guilliermondii诱导梨果抗性的蛋白质组和转录组研究及RT-qPCR验证 | 第48-63页 |
5.1 引言 | 第48-49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49-51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5.2.2 拮抗酵母 | 第49页 |
5.2.3 供试水果 | 第49页 |
5.2.4 果实总蛋白提取 | 第49页 |
5.2.5 双向电泳、凝胶图谱分析以及差异蛋白点的鉴定 | 第49-50页 |
5.2.6 果实总RNA提取 | 第50页 |
5.2.7 梨果转录组测序 | 第50页 |
5.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0页 |
5.2.9 RT-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第50-5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1页 |
5.3.1 梨果蛋白组双向电泳凝胶图分析 | 第51-52页 |
5.3.2 差异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 第52-55页 |
5.3.3 差异蛋白的GO分类 | 第55-56页 |
5.3.4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 | 第56-57页 |
5.3.5 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57-58页 |
5.3.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58-59页 |
5.3.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第59-60页 |
5.3.8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类 | 第60-61页 |
5.3.9 RT-qPCR结果分析 | 第61页 |
5.4 讨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M.guilliermondii抑制P.expansum生长的蛋白质组和转录组研究及RT-qPCR验证 | 第63-78页 |
6.1 引言 | 第63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63-65页 |
6.2.1 主要仪器及化学试剂 | 第63页 |
6.2.2 拮抗酵母 | 第63-64页 |
6.2.3 病原菌 | 第64页 |
6.2.4 酵母与霉菌混合培养 | 第64页 |
6.2.5 霉菌总蛋白提取、双向电泳、凝胶图谱分析及差异蛋白点的鉴定 | 第64页 |
6.2.6 霉菌总RNA提取 | 第64页 |
6.2.7 霉菌转录组测序 | 第64页 |
6.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4页 |
6.2.9 RT-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第64-6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6页 |
6.3.1 霉菌蛋白组双向电泳凝胶图分析 | 第65-66页 |
6.3.2 差异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 第66-71页 |
6.3.3 差异蛋白的GO分类 | 第71-72页 |
6.3.4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 | 第72页 |
6.3.5 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72-73页 |
6.3.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73-74页 |
6.3.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第74-75页 |
6.3.8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类 | 第75页 |
6.3.9 RT-qPCR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6.4 讨论 | 第76-7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7.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