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合理性 | 第12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4-20页 |
2.1.1 学业自我效能及其理论发展 | 第14-15页 |
2.1.1.1 学业自我效能的定义 | 第14页 |
2.1.1.2 学业自我效能概念发展 | 第14-15页 |
2.1.2 课堂目标结构及其理论发展 | 第15-17页 |
2.1.2.1 课堂目标结构的定义 | 第15页 |
2.1.2.2 课堂目标结构的理论沿革 | 第15-17页 |
2.1.2.3 课堂目标结构的测量 | 第17页 |
2.1.3 成就目标及其理论发展 | 第17-20页 |
2.1.3.1 成就目标的定义 | 第17页 |
2.1.3.2 成就目标的理论沿革 | 第17-20页 |
2.2 相关实证研究 | 第20-23页 |
2.2.1 课堂目标结构与学业自我效能的关系 | 第20-21页 |
2.2.2 课堂目标结构与成就目标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3 成就目标与学业自我效能的关系 | 第22-23页 |
2.2.4 成就目标作为课堂目标结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变量 | 第23页 |
2.3 本研究的假设模型 | 第23-24页 |
2.4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2.4.1 研究问题 | 第24页 |
2.4.2 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6-29页 |
3.2.1 学业自我效能问卷(Perceived academic efficacy) | 第27页 |
3.2.2 课堂目标结构问卷(Classroom goal structures) | 第27-28页 |
3.2.3 成就目标问卷(Achievement Goal Measure - Revised,AGM-R) | 第28-29页 |
3.3 研究实施 | 第29-30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1-44页 |
4.1 描述统计 | 第31-33页 |
4.1.1 各研究变量不同时间点的描述性统计 | 第31页 |
4.1.2 各研究变量的性别和年级间的差异 | 第31-33页 |
4.1.2.1 各研究变量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32页 |
4.1.2.2 各研究变量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4.2 各变量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分析 | 第33-34页 |
4.3 学业自我效能、课堂目标结构及成就目标的相关分析 | 第34-36页 |
4.4 课堂目标结构对学业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 | 第36-38页 |
4.4.1 课堂目标结构对当下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 | 第36-37页 |
4.4.2 课堂目标结构对一学期后学业自我效能的纵向预测作用 | 第37-38页 |
4.5 成就目标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8-44页 |
4.5.1 成就目标在课堂目标结构对中、小学生当下学业自我效能预测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8-41页 |
4.5.2 成就目标在课堂目标结构对中、小学生后续学业自我效能预测过程中的效应分析 | 第41-44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4-48页 |
5.1 中、小学生成就目标、课堂目标结构和学业自我效能的发展特点 | 第44-45页 |
5.2 课堂目标结构与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关系 | 第45-47页 |
5.3 成就目标的中介效应 | 第47-48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贡献与不足 | 第48-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6.2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48-49页 |
6.2.1 研究的贡献 | 第48-49页 |
6.2.2 研究的不足 | 第4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2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奖励 | 第62-63页 |
学术会议: | 第62页 |
获得奖励: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