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美育论文--音乐论文

地方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以缙云丝竹锣鼓为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缘起第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民族音乐传承与教育的文献综述第14-16页
            1.2.1.1 关于民族音乐传承的论述第14-15页
            1.2.1.2 关于民族音乐教育的论述第15-16页
        1.2.2 缙云丝竹锣鼓的相关资料第16-18页
            1.2.2.1 地方志与相关书籍第16-17页
            1.2.2.2 网络资料第17页
            1.2.2.3 艺人表演第17-18页
    1.3 研究意义第18页
        1.3.1 理论意义第18页
        1.3.2 实践意义第18页
    1.4 研究流程与方法第18-20页
        1.4.1 研究流程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2.1 文献法第18-19页
            1.4.2.2 访谈法第19页
            1.4.2.3 比较法第19页
            1.4.2.4 观摩法第19页
            1.4.2.5 分析法第19-20页
2 缙云丝竹锣鼓的古往今来第20-26页
    2.1 缙云丝竹锣鼓的历史演进第20-22页
        2.1.1 远古时期第20页
        2.1.2 先秦时期第20-21页
        2.1.3 秦汉时期第21页
        2.1.4 隋唐时期第21页
        2.1.5 明清时期第21-22页
        2.1.6 元明时期第22页
        2.1.7 20世纪以来第22页
    2.3 缙云丝竹锣鼓的基本形态第22-23页
        2.3.1 缙云丝竹锣鼓的地理特征第22-23页
        2.3.2 缙云丝竹锣鼓的地方特色第23页
        2.3.3 缙云丝竹锣鼓的演奏形式第23页
    2.4 缙云丝竹锣鼓的现实存在第23-26页
        2.4.1 建立丝竹锣鼓活动基地第24页
        2.4.2 召开丝竹锣鼓演奏研讨会第24页
        2.4.3 举办大型地方特色艺术活动第24页
        2.4.4 搜集传统丝竹锣鼓曲谱资料第24-26页
3 缙云丝竹锣鼓的价值内涵第26-32页
    3.1 文物价值第26-27页
    3.2 文化价值第27-28页
        3.2.1 国家层面的文化价值体现第27页
        3.2.2 地方层面的文化价值体现第27-28页
    3.3 精神价值第28-29页
        3.3.1 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第28页
        3.3.2 民族音乐的人文性第28-29页
    3.4 艺术价值第29-30页
        3.4.1 缙云丝竹锣鼓的形式美第29页
        3.4.2 缙云丝竹锣鼓的情感美第29-30页
    3.5 教育价值第30-32页
        3.5.1 增强民族自豪感第30页
        3.5.2 培养乡土意识第30页
        3.5.3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第30-31页
        3.5.4 促进人文素养内涵第31页
        3.5.5 加强社交沟通与合作第31-32页
4 缙云丝竹锣鼓的音乐特征第32-40页
    4.1 调式特征第33-34页
    4.2 曲式结构第34-37页
        4.2.1 单段体第34-35页
        4.2.2 二段体第35页
        4.2.3 回旋曲式第35-37页
    4.3 节奏速度第37页
        4.3.1 节奏特征第37页
        4.3.2 速度特征第37页
    4.4 乐队编制第37-38页
        4.4.1 主奏功能第37-38页
        4.4.2 伴奏功能第38页
    4.5 曲目分类第38-40页
        4.5.1 以作品题材分类第38页
        4.5.2 以作品体裁分类第38-40页
5 缙云丝竹锣鼓的教育传承现状第40-47页
    5.1 调查访谈第40-42页
    5.2 调查分析第42-47页
        5.2.1 学校层面第42-43页
            5.2.1.1 缙云丝竹锣鼓教育方式单一第42-43页
            5.2.1.2 缙云丝竹锣鼓演奏技能培训较少第43页
        5.2.2 教师层面第43-45页
            5.2.2.1 缺乏对缙云丝竹锣鼓的全面了解第43-44页
            5.2.2.2 缺乏教学实践的能力与方法第44-45页
        5.2.3 家庭层面第45-46页
            5.2.3.1 缺乏地方传统音乐艺术保护意识第45页
            5.2.3.2 缺少对缙云丝竹锣鼓的了解与认识第45-46页
        5.2.4 社会层面第46-47页
6 缙云丝竹锣鼓的教育传承策略第47-53页
    6.1 政府与地方教育部门应建立基本的传承机制第47-48页
        6.1.1 规范文字记录第47页
        6.1.2 旧曲融新调第47-48页
        6.1.3 音乐体验馆第48页
    6.2 学校应重视教师在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第48-53页
        6.2.1 学校应重视地方传统音乐教育第48页
        6.2.2 加强教师对缙云丝竹锣鼓的认识第48-49页
        6.2.3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第49页
        6.2.4 开发缙云丝竹锣鼓的校本课程第49-53页
            6.2.4.1 校本教材范例第49-52页
            6.2.4.2 课堂设计第52页
            6.2.4.3 课堂教学第52-53页
    6.3 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缙云丝竹锣鼓第53页
        6.3.1 加强家长丝竹锣鼓家庭教育意识第53页
        6.3.2 创设民族音乐化的家庭氛围第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对“核心素养”引领的课程改革认同研究
下一篇:创客教育环境下小学低段美术绘本的探究--以学军小学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