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9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6 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 第10-12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1.9 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37页 |
2.1 教练的理论研究 | 第15-22页 |
2.1.1 教练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2 教练的意义 | 第17-18页 |
2.1.3 教练的分类 | 第18-19页 |
2.1.4 教练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 教练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22-27页 |
2.2.1 教练技术的含义 | 第22-24页 |
2.2.2 教练技能 | 第24页 |
2.2.3 教练工具 | 第24-25页 |
2.2.4 教练过程 | 第25-27页 |
2.3 管理教练行为的理论研究 | 第27-30页 |
2.3.1 管理教练行为的含义 | 第27-28页 |
2.3.2 管理教练与传统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第28页 |
2.3.3 管理教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2.3.4 A 公司管理教练现状 | 第29-30页 |
2.4 关于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 | 第30-37页 |
2.4.1 工作倦怠的内涵研究 | 第30-31页 |
2.4.2 工作倦怠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31-32页 |
2.4.3 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分析 | 第32-35页 |
2.4.4 外企咨询顾问的倦怠源 | 第35-37页 |
3 访谈研究 | 第37-41页 |
3.1 被访谈人基本情况 | 第37页 |
3.2 访谈内容 | 第37-38页 |
3.3 访谈个案 | 第38-39页 |
3.4 访谈分析 | 第39-41页 |
4 实证研究设计 | 第41-43页 |
4.1 研究构思与假设 | 第41-42页 |
4.1.1 构思框架 | 第41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41-42页 |
4.2 研究问卷设计情况及变量测量方法 | 第42-43页 |
4.2.1 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 | 第42页 |
4.2.2 管理教练行为量表的编制 | 第42-43页 |
5 实证分析 | 第43-60页 |
5.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43-46页 |
5.1.1 预测试 | 第43页 |
5.1.2 正式发放问卷 | 第43-46页 |
5.2 统计研究分析 | 第46-60页 |
5.2.1 信度、效度分析 | 第46-50页 |
5.2.2 描述性统计 | 第50页 |
5.2.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各量表的差异分析 | 第50-57页 |
5.2.4 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5.2.5 回归分析 | 第58-60页 |
6 管理教练在降低工作倦怠方面的探索 | 第60-63页 |
6.1 在企业中建立教练机制 | 第60-61页 |
6.2 在组织中促成教练文化 | 第61-62页 |
6.3 提高教练与员工的匹配度 | 第62-63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3-71页 |
7.1 结果讨论 | 第63-67页 |
7.1.1 对外企咨询顾问工作倦怠情况的讨论 | 第63-65页 |
7.1.2 对外企咨询顾问管理教练行为感知情况的讨论 | 第65-66页 |
7.1.3 外企咨询公司管理教练行为和工作倦怠关系讨论 | 第66-67页 |
7.2 研究结论 | 第67-70页 |
7.3 存在的不足 | 第70页 |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