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8-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1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页 |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9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9-10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3-15页 |
3 知识型员工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3.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3.2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 第15-16页 |
3.3 互联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殊性 | 第16-18页 |
4 工作倦怠的理论基础 | 第18-30页 |
4.1 工作倦怠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4.2 工作倦怠的理论模型 | 第19-22页 |
4.2.1 Maslach 的三维度模型 | 第19页 |
4.2.2 工作-个人匹配模型 | 第19-21页 |
4.2.3 CRT(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资源保存模型 | 第21页 |
4.2.4 JD-R(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模型 | 第21-22页 |
4.3 工作倦怠的测量工具 | 第22-24页 |
4.3.1 Maslach 倦怠量表 | 第22-23页 |
4.3.2 BM(Burnout Measure)量表 | 第23页 |
4.3.3 OLBI 量表 | 第23-24页 |
4.3.4 CMBI 量表 | 第24页 |
4.4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4.4.1 个人因素与工作倦怠 | 第25页 |
4.4.2 环境因素与工作倦怠 | 第25-27页 |
4.5 工作倦怠的干预 | 第27-30页 |
4.5.1 工作倦怠的个体干预 | 第28页 |
4.5.2 工作倦怠的组织干预 | 第28-30页 |
5 A 互联网公司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实证研究 | 第30-47页 |
5.1 A 公司背景介绍 | 第30页 |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0-31页 |
5.3 问卷设计与结果测量 | 第31-33页 |
5.3.1 问卷设计 | 第31页 |
5.3.2 结果测量 | 第31-33页 |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5.4.1 描述性统计 | 第33-36页 |
5.4.2 相关性分析 | 第36-47页 |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47-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6.2 工作倦怠应对策略 | 第47-51页 |
6.2.1 工作倦怠的组织管理策略 | 第47-50页 |
6.2.2 工作倦怠的个人管理策略 | 第50-51页 |
6.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附录 A 工作倦怠问题调查问卷 | 第57-60页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