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2.1 班级规模的定义 | 第15页 |
1.2.2 班级规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 | 第15-17页 |
1.2.3 合理的班级规模 | 第17页 |
1.2.4 国外班级规模研究回顾 | 第17-22页 |
1.2.5 国内班级规模研究回顾 | 第22-25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1.4.1 少数民族地区 | 第26-27页 |
1.4.2 城镇中小学 | 第27页 |
1.4.3 超大班 | 第27-28页 |
第2章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的超大班 | 第28-43页 |
2.1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的超大班概况 | 第28-29页 |
2.1.1 全国城镇中小学的超大班 | 第28页 |
2.1.2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的超大班 | 第28-29页 |
2.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的超大班 | 第29-43页 |
2.2.1 恩施州的基本情况 | 第29-33页 |
2.2.2 恩施州城镇中小学的超大班 | 第33-43页 |
2.2.2.1 恩施州城镇中小学超大班总体状况 | 第33-37页 |
2.2.2.2 恩施州城镇中小学不同学段的超大班分布 | 第37-40页 |
2.2.2.3 恩施州城镇中小学不同学校的超大班分布 | 第40-43页 |
第3章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超大班的成因和危害 | 第43-60页 |
3.1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超大班的成因 | 第43-53页 |
3.1.1 客观原因 | 第43-45页 |
3.1.1.1 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人口变化 | 第43-44页 |
3.1.1.2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合理 | 第44-45页 |
3.1.2 主观原因 | 第45-48页 |
3.1.2.1 落后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念 | 第45-46页 |
3.1.2.2 追求优质教育资源 | 第46-47页 |
3.1.2.3 对民办教育支持不足 | 第47-48页 |
3.1.3 根本原因 | 第48-51页 |
3.1.3.1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 第48-49页 |
3.1.3.2 城市发展与学校发展不同步 | 第49-50页 |
3.1.3.3 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不到位 | 第50-51页 |
3.1.4 特殊原因 | 第51-53页 |
3.1.4.1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 第51-52页 |
3.1.4.2 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 第52-53页 |
3.2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超大班的危害 | 第53-60页 |
3.2.1 超大班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 第53-55页 |
3.2.2 超大班危害学生安全 | 第55-56页 |
3.2.3 超大班危害新课改和正常教学 | 第56-57页 |
3.2.4 超大班危害教育公平 | 第57-60页 |
第4章 化解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超大班问题的对策 | 第60-69页 |
4.1 政府主导 | 第60-63页 |
4.1.1 改变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入 | 第60-61页 |
4.1.2 改变投入模式支持民办教育 | 第61页 |
4.1.3 科学合理的撤点并校 | 第61-62页 |
4.1.4 加快对薄弱学校的改造 | 第62-63页 |
4.2 学校协调 | 第63-64页 |
4.2.1 增强责任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 第63-64页 |
4.2.2 促进优化教育人力资源 | 第64页 |
4.3 教师落实 | 第64-66页 |
4.3.1 探索大班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第64-65页 |
4.3.2 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照度 | 第65-66页 |
4.4 相关的具体措施 | 第66-69页 |
4.4.1 规划开办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小学、初中 | 第66页 |
4.4.2 规划成立各城镇中心学校分校 | 第66-67页 |
4.4.3 规划整合闲置教育资源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A 恩施州城镇中小学超大班访谈提纲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