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知性德育的误区及其超越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导言第12-20页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4页
        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三)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第18-20页
        1. 研究的问题第18页
        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一、知性德育的产生和含义第20-30页
    (一) 知性德育的历史渊源及在我国的兴起第20-24页
        1. 知性德育的历史渊源第20-24页
        2. 知性德育在我国的兴起第24页
    (二) 知性德育的含义和特点第24-28页
        1. 知性德育的含义第24-26页
        2. 知性德育的基本特征第26-28页
    (三) 知性德育的合理性第28-30页
        1. 相对于古代神性德育具有进步性第28-29页
        2. 道德认知、道德思维是道德养成的前提第29页
        3. 知性德育在我国有其存在的特定历史意义第29-30页
二、知性德育的误区第30-40页
    (一) 摒弃德育的社会历史性和相对性第30-32页
        1. 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第30-31页
        2. 无视德育内容的与时俱进第31页
        3. 漠视德育媒介的创新第31-32页
    (二) 脱离德育的完整结构和本真化第32-33页
        1. 脱离德育的完整结构第32页
        2. 抛弃德育的本体价值第32-33页
    (三)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第33-35页
        1. 重教育塑造轻自主成长第34-35页
        2. 重单一讲授轻主体参与第35页
        3. 重师道尊严轻平等交流第35页
    (四) 忽视生活对德育的意义第35-37页
        1. 与社会生活脱节第36页
        2. 远离学生生活第36-37页
        3. 漠视实践的作用第37页
    (五) 忽视知行的统一第37-40页
        1. 课程设置重知识培养轻品格养成第37-38页
        2. 教育方法重灌输识记轻主体实践第38页
        3. 评价方式重知识能力评价轻行为评价第38-40页
三、实现知性德育超越的具体策略第40-52页
    (一) 德育理念上的超越第40-43页
        1.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第40页
        2. 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第40-42页
        3. 实现由专门化德育走向整体化德育第42-43页
    (二) 德育目标上的超越第43-45页
        1. 坚持个体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的统一第43-44页
        2.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44-45页
    (三) 德育内容上的超越第45-46页
        1. 贴近现实生活第45-46页
        2. 关注学生身心成长第46页
        3.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第46页
    (四) 德育方式方法上的超越第46-50页
        1. 注重实践性,开展活动性德育第47-48页
        2. 尊重主体性,开展对话式德育第48-49页
        3. 利用数媒体,开展网络化德育第49-50页
    (五) 德育评价上的超越第50-52页
        1. 评价主体推动多元化第50-51页
        2. 评价内容实现完整性第51页
        3. 评价方式坚持多样化第51页
        4. 评价标准注重层次性和发展性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网络协作教研系统研究
下一篇:农村教学点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好”课程的个案研究